Monday, September 25, 2023

不化療不吃藥,5年抗癌成功,「中國抗癌第一人」做對了什麼?

44歲那年,被診斷為肺癌晚期的凌志軍,收到醫生的死亡判決: "像你這種情況,一般活不過三個月。"

但五年過去了,凌志軍不只活著,還活得非常有品質。對於癌症,他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 "抗癌,靠的不是錢包,而是腦子。"

他陪同家人旅遊,將沿途所見所聞用相機記錄下來,彙編成了《追光之旅》。也將自己的戰勝癌症的經歷寫成了傳記《重生手記:一個癌症患者的康復之路》,讓無數癌症患者重拾起了活下去的希望。

正因此,凌志軍,被稱為「中國抗癌第一人」。

面對癌症這一"頭號殺手",他到底經歷了什麼?

算起來,用腦子同命運作抗爭,對於凌志軍而言,絕非首次。

生於上海長於北京的凌志軍,有一雙高知父母,家境優渥,整個童年幾乎沒吃苦。

1978年,如同當時眾多城市裡的同儕一樣,正在讀國中的凌志軍不得不終止學業,來到郊區的工廠裡做了一名電工。

當現實與理想背道而馳時,不甘沉淪的凌志軍,利用休息時間,躲在清淨的地方看書。

三年後,眼界開闊的他,離開了那個被同事們視為鐵飯碗的電工崗,毅然參軍入伍。

在部隊裡,凌志軍也沒有懈怠,白天的集訓結束後,晚上他蒙著被子攻讀大部頭名著,日積月累從未間斷。

不久,因為文學程度出眾,凌志軍就被調往宣傳部,負責日常稿件的撰寫。

1988年,從部隊轉業後的凌志軍被調回北京,成為新華社的記者。

一別十年,再度相逢,凌志軍這才發現,父母老得太厲害了。

尤其是父親,印像中談笑風生的他,早已沒有了往日爽朗的笑容,映入眼前的,是一個兩鬢斑白枯瘦如柴的老頭。

當年只有25歲的凌志軍,沒有留心父親的變化,簡單敘舊後,他一如既往地將精力投入到學習進修,不斷地在記者崗位上磨練。

30歲那年,凌志軍透過自考拿到中國科學院碩士研究生的學位。當他準備向家裡報告這一喜訊時,卻發現母親偷偷地抹著眼淚。

一番追問下,凌志軍這才得知,父親早已得了癌症,時日無多。

噩耗猶如晴天霹靂般襲來,凌志軍頓覺眼前一黑。醒來時,看著病床上的父親虛弱地安慰自己,他心如刀絞。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一般人對癌症所知甚少,除了未知的恐懼,他們只得聽從醫生的建議,無止盡地接受放療、化療。

兩年後,沒能敵得過病魔的父親,最後撒手人寰。

在整理父親的遺物時,凌志軍發現了父親生前寫給自己的一封信,信中說這些年來,他一直忙於工作,活得非常抑鬱,希望兒子能做一個健康快樂的人。

合上信的那一刻,凌志軍淚如雨下。

直到這時,他才體會到父親的用心良苦: "人這一輩子只能活一次,健康快樂地活著,比什麼都重要。"

從那以後,凌志軍開始注重起了鍛鍊養生。

長期堅持游泳、跑步、滑雪、爬山,加上飲食健康作息規律,十幾年間,凌志軍的健康指標一直都很穩定。

只是現實的平靜,被突如其來的變故打破了。

2007年的某一天,正在伏案寫作的凌志軍,突然一陣眩暈,隨後被送進了醫院。

經過一番急救後,凌志軍總算清醒過來。看到幾位醫生對著化驗單嚴肅地討論,凌志軍的心裡突然泛起一陣不好的預感。

果然,當著凌志軍和妻子的面,醫生鄭重地宣布: 「經確認,你已經是肺癌晚期,當前癌細胞正在向腦部轉移,所以才會導致頭暈。像你這種情況,最多還有三個月時間,還是做好準備吧!"

那一刻,凌志軍的腦子一片空白,粒狀的汗珠不禁從脖頸上滑落,他努力抬起頭,長長地吸了一口氣,可依然抑制不住眼窩裡強忍的淚水。

他的腦海裡,又泛起了父親留下的信。這些年,他比身邊的同儕更注重身體健康,可到頭來還是逃不過和父親一樣的結局。

不同的是,父親臨終前,他已過而立之年,娶妻生子事業小有成就,而如今他的兒子還是個正在讀初中的毛頭小子,自己一旦撒手人寰,年紀尚輕的兒子還有人到中年的妻子,又該何處何從?

……

凌志軍不敢再細想下去了,他痛苦地閉上雙眼,艱難地控制住回憶,可始終無法阻止那一幕幕可怕的場景,如同幻燈片般在眼前浮現。他喃喃自語道:"這莫非就是宿命?"

夜幕低垂,冷風如刀。

一個冷戰過後,凌志軍清醒了過來,他不禁為這番胡思亂想頗為自責: "自己這原本理性的人,怎麼能因為一次化驗就確診自己得了癌症?"

況且,妻子和兒子今後還好活下去,為了這個家,他必須得做最好的打算。

想到這裡,凌志軍很快就調整好了心情,他一邊安撫著妻子的情緒,一邊攙扶著她走出了醫院的大門。

幾天後,到處託人打探名醫的凌志軍從朋友那裡得知,北京天壇醫院有位老教授,對治療癌症頗有經驗,便花了300元高價掛了號。

經過漫長的等待,滿懷期待的凌志軍,卻遭到了老教授潑來的一盆冷水。

原本他打算和對方聊聊自己的病情,以確定自己是否被誤診。

令他始料未及的是,老教授只用餘光掃了一眼他遞過去的光片,轉身就和旁邊的助理醫生聊了起來,根本就沒給他插話的機會。

趁著兩人停頓的功夫,凌志軍趕緊問: "醫生,你幫忙看看,我腦子裡的腫瘤和肺上的腫瘤有關係嗎?是不是搞錯了?"

老教授抬眼看了看他,冷漠地反問道: "你希望有關係?"

凌志軍頓覺如墜冰窟: "這算什麼專家?花了300塊錢掛號費,就得了這個結果?"

回到家後的凌志軍越想越不甘心,他強忍著病痛,開始在網路上找各種關於癌症的資料,打算自己研究個明白。

同時,他也聯絡上了正在比利時學醫的妹妹,希望她給自己一些專業的建議。

在妹妹的幫助下,比利時的幾位專家對凌志軍進行了線上會診,最終得出結論:凌志軍確實患有肺癌,但和腦部的腫瘤基本上沒有關聯。

這也意味著,凌志軍肺部的癌細胞,沒有向腦部擴散,只要能控制癌細胞,就有康復的可能。

無疑,這讓凌志軍看到了新的希望。

因為是線上會診,專家也無法保證診斷結果有100%準確。

於是,他們向凌志軍推薦了一位在治療肺癌領域相當權威的專家,讓凌志軍向他徵求治療方案。

在妻子的陪同下,凌志軍聯絡到這位專家,一番化驗後,專家給的方案是:先手術、再化療,後期服用抗癌藥。

此時的凌志軍,透過查閱了大量資料,已經對癌症的病理有所了解,他知道以化療的方式治療癌症,希望渺茫。

更何況,這段期間他接觸過太多的癌症患者,他們在接受了化療後,不僅出現了嘔吐、脫髮等副作用,還承受了常人難以想像的心理痛苦。再聯想到父親臨終前那瘦骨嶙峋的身形,凌志軍不寒而慄,冷靜過後他下定決心:

「不化療,隻手術,哪怕真的只能活三個月,我也不願在醫院裡度過!"

2008年,經由手術凌志軍肺部最嚴重的病灶被切除,而癌細胞已經擴散的地方,因為面積太過分散,醫生只好選擇放棄。

出院時,凌志軍不僅拒絕了醫生化療的建議,也拒絕了他們開出的抗癌藥物。在他看來,這些昂貴的抗癌藥,副作用遠超過治療效果,對身體的免疫系統也會造成極大的傷害。

回家後,凌志軍決定好好規劃人生的下半場,即使真的時日無多,他也要當下的每一天,當成生命的最後一天度過。

於是,他向單位請了長假,告別了終日伏案寫作的生活,帶著家人在深圳的郊外租下一座小院,過上了閒雲野鶴般的日子。

以前的他,總是匆匆忙忙吃完早餐,心急火燎地趕赴單位,開啟忙碌的一天。

而現在的他,每天睡到自然醒,再花半小時給自己和家人磨一杯咖啡,氤氳在充斥著咖啡焦香的空氣裡,他像個孩子般舒展著雙臂,極目遠眺處,一輪紅日從碧海藍天間噴薄而出。

趕上咖啡豆用光的時候,他還會騎上自行車,慢悠悠地去市區裡買,沿途車水馬龍,人聲鼎沸,一派生機盎然的氣息。

當時間不再淪為金錢的附庸時,生命之花才會因為自由而綻放。

他第一次發現,原來人間煙火,居然如此真實有趣。

"向死而生,是癌症讓我的生活進入了另一種境界。"

凌志軍從不避諱自己罹癌的經歷,他常常在微博上分享自己與癌症抗爭的點點滴滴。

在院子裡曬日光浴,打理自家小菜園,吃著粗糧和新鮮瓜果,將精心烹飪的"紅梅大棗糙米飯"做成美圖曬到網上並搭配文案:"我午餐大都以此為主食,色香味韻猶勝白米飯",點開看著網友們祝福的評論,凌志軍的內心平靜而溫暖。

無聊的時候,凌志軍迷上了郭德綱相聲。巧的是,兒子也喜歡聽這個,父子倆常常坐在電視機前被逗得捧腹大笑。

經過一段時間的休養,凌志軍感覺自己的身體狀況有了很大改善,此前頭暈胸悶的症狀也得以緩解,於是他便來到醫院複查。

複查的結果,令全家人喜極而泣。醫生告訴凌志軍,他肺部的癌細胞有收縮的跡象,如此繼續堅持下去,痊癒也並非不可能。

走出醫院的那一刻,一身輕鬆的凌志軍,彷彿卸掉了壓在胸口長達五年的巨石,長長地呼出一口氣。

五年了,他小心翼翼地享受著與家人相處的每一個瞬間,怕它們從記憶裡倏然而逝。

想起每逢春暖花開的時節,他在後院的菜園裡對著那些翩翩起舞的蝴蝶突發奇想,想像著自己有一天,會不會和眼前的它們命運相似,雖然短暫,卻也能擁有整個春天。

看著曾經稚氣的兒子,如今長成了意氣風發的小伙,曾經愁容滿面的妻子,現在幸福地依偎在自己身邊。凌志軍發現,這幾年的選擇和堅持,是這輩子做過最偉大、也是最正確的決定。

他越發堅信,自己的抗癌方式是有效的。

在他看來,大多數癌症都不是絕症,癌症病人能不能康復,取決於病人的心理素質,醫療治療只是輔佐手段。

為此,他還發明了一個新詞"非醫學意義的治療",即透過心理重建,以身心舒適為標準的治療。

2012年,歷經五年的休養,凌志軍將體內的癌細胞全部清除乾淨,由此成為國內罕見的不吃藥不化療就康復的癌症患者,被網友們稱作「中國抗癌成功第一人」。

也就是在這一年,凌志軍將自己的抗癌心得寫成了《重生手跡》。

在書中,他鼓勵罹癌的病友們,不要一味地依賴醫生的救治,而是要改掉不良的生活習慣,透過積極努力的心態,讓身體和心靈得到充分的滋養,不給癌細胞以可乘之機。

如今的凌志軍,很少出現在大眾的視野裡,他經常帶著家人遊覽全球各地的自然風光,用相機記錄下沿途的風景,並將這些照片集結在新書《追光之旅》裡,活得恣意而快樂。

曾經,父親希望他做一個健康快樂的人,如今的他,真的做到了。

正如凌志軍在《重生手跡》裡所說的那樣:"死,是歸宿;生,是走向死亡的路途。"

坦然面對生死,如果無法延長生命的長度,那麼拓展生命的寬度未必不是最好的選擇。或許正是凌志軍的這份豁達,終於創造了奇蹟。

畢竟,積極健康的心態,才是治癒這世間一切痛苦的良藥。

本文作者| 滄海明月生責任編輯| 淡淡翠策劃| 淡淡翠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劉備一生錯過的3位帥才:能力與才華都不輸諸葛亮,他們是誰

眾所周知, 劉備 是 蜀漢 的開國皇帝,也是三國時期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歷史人物,人生可以說是從微末到輝煌的縮影,也是坎坷與奮鬥的代名詞。 劉備出身於 涿郡 的,雖然聲稱是漢室宗親,實際上卻是一個布衣百姓,他的家境貧寒靠著織席和販鞋為生,然而這樣的出身並沒有阻礙他心中那份對榮耀的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