奕經咱就不說了,宗室人物,投降不投降,在敵人面前跑得快與慢,都是人家家務事,與咱無幹。需要說的是劉韻珂,他與林則徐、裕謙,同屬鐵桿主戰派大員。但三人在英艦面前的反應則不太一致。林則徐沒有戰的機會,否則肯定是個死戰派(也可稱作戰死派);裕謙運氣好,死戰,戰死;劉運氣不好,眼看著他心目中最得力的戰將裕謙同志自殺了,又看著奕經的反攻失敗了,所以,他一下子從主戰派忽悠到主和派了。當然了,聰明的大員從來都是矛盾上交的,從他自己的嘴裡,是不會說出戰還是和的,他給皇上列舉出了十個可慮的方面,讓皇上自己拿主意,餘下的,就不歸他管了。所以,當代一些學者把劉稱作投降派是欠考慮的。折子寫於3月21日,3月28日到達了道光的案前,請大家移移情,把自己當作道光,看看劉的「十可慮」是否說中了統治者的心病:
一、浙江清軍遭遇兩次打擊,打怕了,打不得了。
二、再從西北調強兵,來不急了。
三、英軍武器太厲害,抵擋不了了。
四、英軍好像也挺會陸戰的,腿腳好像挺利索的,不像傳說中的那樣一僕不起。
五、清軍即便在陸上僥倖,英軍也會登舟而去,我們就奈何不得人家了。
六、英軍老是巴結民眾,施以小惠。現在民眾不怕英軍,反而擔心咱官軍,跟咱們沒有同仇敵愾之心哪。 (中國統治者最怕的就是這個,英軍偶也學著劉邦的小樣兒,搞什麼秋毫無犯、開倉放糧什麼的,勾引民心哪,太可怕了)
七、咱屢敗,人家屢勝。咱現在不但進攻無把握,就連防守都無把握。
八、由於夷兵來犯,浙江漕糧都沒收上來呢。 (是啊,官以食為天呢)
九、浙江去年遭遇雪災,匪徒窩聚。如今,難保不會有不逞之徒乘機而起哪。 (攘外必先安內哪)
十、勞師費餉,沒個底。 (咱是小氣皇上嘛)
劉韻珂除了上「十可慮」之外,還上了幾個附片,其中一附片,是懇請皇上重新起用原先因撫夷而被革職充軍的伊里布,說他老成持重,素為英人感戴,說他的家人張喜,也素為逆夷所傾服。若令他們主僕二人來浙江軍營效力贖罪,說不定英夷就不再內犯了。道光當即同意了。
有趣的是,伊里布動身前,張喜曾交待他的主人,如果在北京蒙皇上招見,一定要向他說明夷人的實情。總之,張喜希望主人說真話。看來,張喜與夷接觸時間長了,有些西化,希望實話實說呢。問題是,道光理智上接受了劉韻珂的建議,感情上可能仍然反感伊里布這個主撫派。最後,伊里布經過北京,皇帝竟然沒有召見他。張喜一看情況不妙,拒絕與主人同下浙江,他說他有病。
除了把伊里布空調到浙江外,道光在同天,還下發諭旨,著宗室耆英前往浙江,署理杭州將軍。
4月4日,道光下諭,賞給伊里布一個七品銜,賞給鹹齡一個四等侍衛銜,交於耆英手下效力。
4月7日,估計是怕耆英僅作為杭州將軍權威不夠,所以道光給他加一個欽差大臣關防。這是天朝為對付英夷而任命的第五位欽差了!
4月8日,湖廣道監察禦史呂賢基上奏,說湖北、湖南、安徽等省藉口戰事,對百姓搞攤派捐款。當天道光諭內閣,說"攘外必先安內",著各地嚴密查訪,百姓如果真有捐款,但接無妨,但一定要嚴密辦理,把捐款用到實處。攘外必先安內的發明者,是大宋的岳飛,現在,多次被道光和他的大吏們移用。關鍵時刻露真情,封建政權的頭號敵人還是人民而不是英夷啊!
4月10日,道光給劉韻珂下諭,著他查明,奕經那次大反攻,究竟擊斃英夷多少名?
有無著名頭目?據說英夷運往定海的屍身就有五船之多,是否確實,請查明奏報。看來,皇帝懷疑他侄兒奕經了。但是奕經照樣謊報軍情,隔三差五上報,暗攻夷人,擒黑白夷人、燒夷船雲雲,哄著道光不斷地給一些將領發獎狀,提級升乾什麼的。
道光打得有些手軟心虛了,但英國那邊,正打得上癮呢。 1842年4月,英軍增兵,調來軍艦七艘陸軍七個團,兵力大增。英軍增兵的原因,乃是英國國內政局發生了變化。 1841年9月,英國首相邁爾本及輝格黨下台,部分原因乃是由於英國國內對發生在中國的戰爭不滿。取而代之的是托利黨的羅伯特皮爾。前面我們說過,托利黨在野的時候,對輝格黨的中國戰爭攻擊得不遺餘力。現在,他們上台了。上台之後,不但沒有背離對手黨的路線,相反,他們加強了侵略的力度。郭富手下的士兵一下子從3000人增加到10000人。英國增兵,對天朝意味著什麼呢?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