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April 30, 2024

衰草王孫-最後的睿親王府世系傳承者

1923年,因為債務上的糾紛,'末代睿親王'中銣之前以十萬元價值抵押給洋行的、位於石大人胡同的祖產'睿親王府',被法院將所有權判給了債權人;而被迫從祖宅中搬出來後,中銣為了繼續維持奢靡的生活,拿著手中所剩不多的現金又買了一所二十多間房子的大宅子,再雇了十幾個男女僕役來伺候自己一家,還保持著'宗室王爺'的闊氣派頭。

不過奢靡的生活需要大量的金錢來維持,而中銣在多年間不斷地變賣祖產後,之前睿王府曾擁有的田地和古玩首飾基本被賣光,所得到的收入只能勉強維持目前的生活, '睿王爺'的氣派富貴生活,已經維持不了多久了。

在眼看就要耗盡家底的情況下,中銫最後把主意打到了睿王府歷代祖宗的祖墳上面,準備從祖宗們的墳頭內再撈一筆。

於是,中銫先找到了祖宗的墳頭邊(東直門外新中街的九王墳、朝陽區熏皮廠村二貝子墳、朝陽區單店醉公墳、廣渠門外馬圈儒王墳、西山五里坨睿王墳、朝陽區梆子井村睿王墳等處),讓人把祖墳邊的生長了多年的參天古樹伐倒、轉手變賣換成了現錢。

隨後,這幾處祖墳旁還剩餘的一千多畝空地(暫時還沒有修墓起墳),也被中銣以八元一畝的價格全給賣了;再到後來,祖墳空地上所殘留的磚瓦石片、享殿門窗、禦馱龍碑也都賣了。就這樣,搜刮祖墳的中銥又有了近兩萬元的巨款收入,總算可以再'瀟灑、氣派'好幾年了。

但短短的幾年之後,之前賣樹木、賣墳地的錢就又給敗完了,這一下中鎢再也沒有別的辦法可想,只能先賣掉所居住的二十多間房的宅院,換了個小院子住,又遣散了二十多個僕役,再把汽車也賣掉,弄些錢來勉強度日。

但這些錢也是杯水車薪,在不到一年時間就被中鎢全花完了;到了1931年的時候,已經窮困潦倒不堪、再也沒法子搞出錢來的中鎢,因為見到別家的王府子孫用「起靈」的名義,將自家祖宗的陵墓給挖開,把棺材改葬他處,而墓中的隨葬品就'妥善處置了'的先例後,覺得這是一個'發財'的大好機會,應該效法。

而外人要是說自己不孝、驚擾長眠地下的祖宗們--嗨!現在後人們都快揭不開鍋了,去拿幾件祖宗們墓中的寶貝來換點錢維持一下生活,地下的祖宗們應該不會怪罪吧。

這裡再多說一句--清朝滅亡以後,因為沒有了進項、生活難以為繼,所以前清王公的子孫後代們用'起靈'的名義行盜掘祖墳之實的事情,其實早在1915年的時候就有了,而第一個做這件事情的,就是康熙帝第五子恆親允祺的後人、輔國公氍森。

在氍森之後,克勤郡王府怡親王府、儀親王府、鄭親王府、履親王府、諴親王府等等落魄的王孫後代們,一來是手頭拮据、生活窘迫,不得不這麼做;二來當時他們老祖宗的墳瑩大多疏於管理、無法保證安全,而盜墓者的行動也愈演愈烈。

所以,與其讓盜墓賊搶先挖走了墓中的寶貝,不如讓後世兒孫們主動'起靈'帶走算了,也算祖先們為後代做了件好事。

因此,除了極少數極少數的王公墓地之外,其餘絕大部分清朝宗王的祖墳,後來都被後世子孫們主動的'起靈'、或者直接讓盜墓賊給'倒鬥'了。

而多次聽聞過、或直接見過同族內其他王府族人'起靈'事情的中鎢,在已經沒有更好的辦法弄到錢養家糊口的情況下,一狠心一跺腳,於1931年2月7日,偷偷地跑到了城外大興縣(今朝陽區)梆子井村的睿王府祖墳(之一)處,指揮十來名原看墳戶,以'起靈'的名義將其中的睿愨親王德長墓(也就是中銫的祖父墓)挖開,將其中的珍寶隨葬品一掃而空,德長的棺材則就地起出來,準備另外選了個地方象徵性地隨意下葬。

之前有文章說,中銪'起靈'的是睿親王府始祖-皇父攝政王多爾袞的墓,但這是誤傳,多爾袞墓在東直門外中新街,並沒有被中銣這個不孝子孫給挖了。

(不過多爾袞的墓也沒保留多久-1940年,侵華日軍將多爾袞墓拆毀,在原址修建了跑馬場。1954年,北京開始大規模建設城市,多爾袞的墓地舊址被徹底剷平);但假如中銥這次'起靈'的過程順利的話,那麼多爾袞的墓早晚也逃不過中銫下一次的'起靈'行動。

原本中銣以為,自己挖自己家的祖墳,又改葬了祖宗,這都是自己的家務,外人沒有插手的資格;而祖宗們的墳地一共還有十多處,要是一個一個的'起靈' ,再怎麼著也能維持個十年八年的生活,這樣算下來,差不多也夠自己一輩子的花銷了(至於自己死後的事情,誰還管那麼多)。

但中銓沒有想到的是,其他王府的'起靈',那都是事先和當地的官府講好了,約定好日子、請來當地的官員和警察監督、站崗,以免引來其他人的覬覦和哄搶,這才能安安穩穩地辦好'起靈'這件事情。

(還有一件事情不便明面上說,那就是'起靈'後墓中的珍寶分配,官府和警察也是要參與的,比如毓森在給祖宗恆親王允祺'起靈'時,從祖墳中得到的隨葬品,當地薊縣官員和警察要分四成,斃森自己只拿六成;這樣,整個'起靈'過程才能順順利利、不招惹事後的麻煩,大家都好。

可中銥從小到大一向吃喝玩樂第一,其他人情世故、社會規則完全不懂;他只知道別人'起靈'獲利巨大,卻不知道這其中還有許多的'彎彎繞繞',好處不能一個人獨吞了。

所以,就在中鎢興高采烈地帶著從'起靈'的祖父德長墓中得到的許多金銀珍寶,準備回家將寶貝換成現錢用於繼續維持奢侈生活時,大興縣官府和警察後腳就馬上找上了門,直接在挖墓的現場將包括中銓在內的十一個人全部抓捕,罪名就是'公開盜墓'。

當年3月10日的北平《世界日報》第七版,以'前清睿親王墓被盜'為題目,詳細地報道了這起詭異的'盜墓案';之後的11日和14日,《世界日報》又繼續追蹤報道了兩天;一時間整個北平城都為此引起了巨大轟動,無論是前清遺老遺少,還是普通的平民,都在議論紛紛,談論長短,並對事件的主角— —中銓這個'敗家子王爺'如此沒品的行為鄙夷唾棄不已。

4月7日,中銪等相關案犯被大興縣公署押解至法院進行審判;最後,首犯中銣被判處了七年的徒刑,其餘同案犯也一一領受處罰。而隨著中銣的入獄,曾經顯赫一時的睿王府終於走到了大廈傾覆、猢猻盡散的末路地步,其僅存的家產細軟在混亂中被一掃而空,中銣的家眷子侄們也紛紛各尋出路,在社會上起伏沉浮、勉強維持著生計。

中銣是以'盜掘祖墓'的罪名入獄的,但他入獄後,睿親王府的祖墳墓地並未因此而得到安寧——在中銣入獄後不到一年,因為局勢混亂、無人管理,以多爾袞墓為首的多歷代座睿親王墓地就再次被盜,而盜墓者卻一直沒有被抓獲歸案,甚至根本不知道是誰盜的,最後也不了了之了。

入獄第五年時,也就是1936年,已經坐了五年牢的中銨因為得病且醫治無效(或者根本就沒有得到醫治),結果病重瘐死於獄中,卒年不詳,大約總在四十餘歲左右。 '末代睿親王'就這樣淒淒慘慘、毫無尊嚴地結束了大起大落、富貴和落魄並存的一生。

諷刺的是,中銣在獄中去世後,其遺體卻被侄子們(中銨本人沒有子女)安葬在大興縣梆子井村的睿王府祖墳中,也就是被中銨自己所盜挖的祖父德長墓附近;不知道到了地下,中銣有何面目去面對被自己挖了陰宅的祖父德長。

這裡最後再說一下末代睿親王中銣長侄的故事————

中銣的長侄、中銘的長子頤豐,在中銣判刑入獄時已經十六歲了;當伯父入獄、家族傾覆的厄運來臨之時,頤豐只得被動地提前承擔起養家的重任,帶著母親和年幼的弟弟妹妹們艱難地度日。

而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從這時起,頤豐就改名為'金寄水'。

此後,家族傾頹、一貧如洗的金寄水只得帶著兩個稍大一點的弟弟,靠走街串巷打小鼓(收衣物破爛)、上鬼市(半夜開攤、天明結束的集市)擺小攤、做短工維持生活,贍養母親及兩個妹妹。

七七事變日寇侵華,北平不幸淪陷,當時已經二十二歲的金寄水帶著兩個弟弟和兩個妹妹在社會底層掙扎著生活;當時的他們,只能依靠典當衣物家具等勉強度日了。

這時候,有些親朋好友想幫他在偽政權內謀個職務糊口,養活弟妹,但金寄水回答說:

"我不能為了五斗米而向非我族類的外國人折腰!"

始終拒不就職。

1939年,偽滿的"宗人府駐京辦事處"偶然間得知了睿親王府還有這麼一家子直系子弟,於是派人前來動員身為長子的金寄水去偽都"新京" (長春)承襲「睿親王」的世襲爵位;金寄水又是斷然拒絕,硬邦邦地回復來者說:

「我金某人就是餓死在長街中,也絕不能向石敬塘之輩叩首稱臣!"

就這樣,堅守民族氣節的金寄水在生活極度窘迫之中,寧肯三餐不濟,也絕不出賣自己的良心,硬是撐過了八年的淪陷歲月。當時飢寒交迫的他曾寫過一首詩來鼓勵自己:

「不把深杯便索然,況逢燈節雪連天;衣裳典盡箱何用,抬向長街換酒錢!"

1945年勝利後,北平光復,而立之年的金寄水早已家徒四壁、身無一物。但得益於幼年家境富足時的良好教育,金寄水的國學文化素養很高、詩詞歌賦樣樣精通、字畫方面十分出色,是合格且出色的傳統文人底子。

於是,應關心自己的親友之約,金寄水進了民營的北平《商業日報》工作,先當編輯後又當記者;當時他寫了幾部連載小說《惆悵西風》、《夢裡朱門》 ,及系列短文《秋齋碎墨》,可惜因刊登的雜誌中斷出版,幾本小說都沒能完篇。

金寄水是傳統的舊式文人,雖然從事文字編輯工作,但只能勉強維持溫飽;對於貧困的生活,他依舊老實實、規規矩矩度日,沒有什麼短處和污點讓人抓小辮子;因此,北平解放、新中國建立後,金寄水在人民政府中有了正式的工作,加入了'北京大眾文藝創研會',還當選為執行委員,並擔任《說說唱唱》和《新民報曲藝副刊的編輯。

1954年,金寄水出席了北京市第一次文代會,擔任了《北京文藝》的編輯,是著名的文藝工作者、作家老舍先生的直接部下。當時每一期的《北京文藝》定稿清樣,都是由他先送到老舍先生家中,由老舍先生審稿看完後,再由他取走交付刊印。

1962年,金寄水調到北京市戲曲研究所工作,在這裡一直工作至退休;"十年"期間,因為自己的'腐朽貴族王公家庭出身',金寄水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牽連和衝擊。在此時期內,金寄水不但心情上很壓抑、工作上很艱難,生活上也很拮据。但他還是兢兢業地從事本職工作,與其他同事一起,為人民衛生出版社校點了古典醫藥巨著《本草綱目》。

改革開放之後,年過六旬的金寄水終於獲得新生,他重新修訂並發表了自己創作的'紅樓夢外篇'小說《司棋》,參加了北京戲研所的《京劇劇目詞典》編纂工作;又陸續撰寫了以《客窗雜憶》為專欄標題的一批散文和掌故札記,作品次第發表。

從1950年開始,金寄水就租住在東單三條24號院的後院、一間10平米的小屋內;後來,他又先後搬到了崇文門外豆腐巷內、著名京劇大師馬連良先生舊居中的一間很窄的西廂房中,以及建國門外的胡同內;在這幾處居所中,他住了近三十年。

直到晚年時,金寄水才在'落實黨的知識分子政策'過程中,搬到了紫竹院對面、屬於文聯所有的'高知樓'內一套三室一樓的寓所居住;工作和生活條件的極大改善讓金寄水的心情十分寬慰,於是躊躇滿志地想要寫一本有關自己早年間生活的'回憶錄',還要編自己的詩集。

原本金寄水計畫在幾年之內,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創作一部反映封建統治階級腐朽本質和最終崩潰結局的長篇小說,名字都取好了,叫《衰草王孫》(就像曹雪芹著寫'紅樓夢'一樣);但天不遂人願,1987年,金寄水老先生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72歲,他想完成要的《衰草王孫》著作,成了再也無法截稿的、永遠的遺憾。

隨著最後一位在公開的文字史學資料中留有事蹟的金寄水老先生的去世,經歷了三百多年曆史風雨的'睿親王府'中的人物和故事,就徹底地劃上了句號。

雖然金寄水老先生有子孫後代,但他們早就融入了現代社會和普通的人群中,不再具有特殊的身份和地位、以及需要特別記載的事蹟;三百年多前由始封者多爾袞所開創的睿親王府的世系傳承,記錄到其第十二世裔孫金寄水(頤豐)老先生這裡,便算是圓滿地結束了。

昔年曾向五陵遊,子夜歌清月滿樓。銀燭樹前長似晝,露桃花裡不知秋。

西園公子名無忌,南國佳人號莫愁。今日亂離俱是夢,夕陽唯見水東流!

——————————長篇連載《和碩睿親王府的人物和故事》全文完。



警惕禽流感!美國農業部加強乳牛相關供應鏈檢測

中疾控:所有入境中國的人員,新冠病毒核酸要抽檢!

美國人不懂:中國為什麼不害怕美國!

小湖觀天丨「五一」出遊擔心下雨?熱門城市「晴雨表」來了!

蘇聯倒塌前夜,葉爾欽當著眾人面呵斥戈巴契夫:你做錯了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劉備一生錯過的3位帥才:能力與才華都不輸諸葛亮,他們是誰

眾所周知, 劉備 是 蜀漢 的開國皇帝,也是三國時期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歷史人物,人生可以說是從微末到輝煌的縮影,也是坎坷與奮鬥的代名詞。 劉備出身於 涿郡 的,雖然聲稱是漢室宗親,實際上卻是一個布衣百姓,他的家境貧寒靠著織席和販鞋為生,然而這樣的出身並沒有阻礙他心中那份對榮耀的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