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une 5, 2024

女碩士提問:為什麼300年來對人類重大貢獻沒有一項是中國發明的

在當今全球化時代,不同國家與民族之間的文明交流與融合日趨頻繁。然而,總有一些人對中華文明的貢獻存在偏見和曲解。最近,一位女碩士在節目現場就質疑,為什麼近300年來對人類文明重大科技發明中,竟然沒有一項來自中國?這個現像似乎在暗示,中華民族對現代科技進步的貢獻可有可無。

身為知識分子,我們有義務還原歷史真相,消除這種片面認知。眾所周知,中華民族素有"發明之邦"的美稱,古代四大發明對於推動人類進步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更不能忽視的是,西方國家的科技發明都是站在中國古人的肩膀上才得以實現的。

比如說,中國人早在西元前2世紀就發明了造紙術,為知識傳播奠定了基礎。如果沒有紙張這項載體,人類文明就無法在時間和空間上延續傳播。再如中國人發明的火藥,雖然初衷是作為柔和的醫藥,但後來卻被西方國家發展為大砲等武器,從而極大促進了資本主義的擴張和文藝復興的到來。

那麼,為什麼近300年中國未能在科技革新上佔據主導地位呢?根本原因在於,中國那時處於一種半封閉的狀態,統治者為了維護其專制權力,人為阻礙了思想文化交流。由於缺乏思想自由和言論自由,便無法形成科學自由探索的氛圍。歸根究底,這與中國當時的社會制度緊密相關。

相較之下,英國《大憲章》的簽訂為個人自由和私有財產權利提供了​​堅實的保障,這使得發明創新能夠受到保護和鼓勵。加之工業革命的到來,推動了知識的系統化和理性化過程,這種民主自由的土壤正好適合科學和技術的發展。

由此可見,中華民族在古代時期享有科技發明的榮光,而在近代一度落後於西方,根源在於制度和思想束縛。不過值得慶幸的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積極吸收借鑒國外先進科技,加上中國人勤勞智慧的民族品格,使得中國科技事業在較短時間內實現了跨越式發展,無論是航太航空超級計算機,還是5G通訊、人工智慧,我們都已趕上甚至領先西方。

因此,振興科技實力並非中華民族的不可企及,而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歸趨。當今中國正處於一個思想解放和製度創新的新時期,只要我們大力弘揚創新文化、激發人民的創造活力,定能重塑中華民族在科技創新領域的輝煌。

每個民族對於人類文明進步都有自身的獨特貢獻。對此我們理應心存敬意,而不應狹隘地用當下局部現象否定整個文明的價值。同時,我們也要客觀認識,創新是不斷發展的過程,需要全人類的共同努力。如果我們摒棄成見,就一定能夠在差異中發現彼此的價值,從而促進不同文明的互鑑共賞。這才是人類文明進步之路。



16歲女護士曾為黃繼光整理遺體,多年後為何後悔?背後原因很感人

越境烏克蘭軍隊引發全球關注,西方國家做出回應

前5個月太原海關簽發原產地證1509份簽證金額7.3億元

安徽「雙創匯」走進滁州科技成果轉化輔助產業升級

為建構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貢獻學理智慧-「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研討會綜述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劉備一生錯過的3位帥才:能力與才華都不輸諸葛亮,他們是誰

眾所周知, 劉備 是 蜀漢 的開國皇帝,也是三國時期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歷史人物,人生可以說是從微末到輝煌的縮影,也是坎坷與奮鬥的代名詞。 劉備出身於 涿郡 的,雖然聲稱是漢室宗親,實際上卻是一個布衣百姓,他的家境貧寒靠著織席和販鞋為生,然而這樣的出身並沒有阻礙他心中那份對榮耀的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