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March 28, 2024

割據一方的民國軍閥,為何都沒敢獨立的?

清朝滅亡到奉系軍閥東北易格的這十六年時間裡,軍閥混戰不斷,「北洋政府」是名義上的中央政府。許多軍閥的力量非常強大,坐擁一省或數省的地盤,名義上歸中央政府管轄,實際上擁有自己獨立的財政收入,獨立的軍事武裝力量,以及獨立的外交策略,然而他們為何都沒有選擇獨立,是什麼原因呢?

袁世凱時期

袁世凱年輕時也曾立志透過科舉走上仕途,但因年幼時貪玩荒廢了學業,於1876、1879年兩次參加鄉試均名落孫山。科舉之路行不通,又不願留在鄉間當土財主,於是袁世凱到與養父元寶慶交好的淮軍將領吳長慶的麾下從軍。

1882年,清朝屬國朝鮮兵變,袁世凱隨部隊前去鎮壓。因平亂有功,年僅23歲的袁世凱以幫辦朝鮮軍務的身份留朝,並協助朝鮮訓練新軍。在維新變法運動中,光緒皇帝批准了袁世凱操練新軍。天津市小站鎮,也是袁世凱真正擁有兵權的起點。這個鎮子一共走出了十七任總理,二十八位陸軍,在北洋軍史上佔據了極其重要的位置。袁世凱也是利用清政府練兵的機會,暗中培植自己的黨羽勢力,北洋軍逐漸成為他的私人軍隊。正是因此,在溥儀登基後,攝政王載灃才將袁世凱轟回了老家。

辛亥革命時,清政府請袁世凱出山鎮壓革命軍。袁世凱跟革命軍約定,只要他把清帝逼迫退位,孫中山就要把民國臨時大總統的位置讓給他。革命黨被迫答應,段祺瑞聯名北洋高級將領電促清廷退位,1912年2月隆裕太后詔袁世凱組成臨時共和政府。沒多久,袁世凱又利用國會選舉,把臨時倆字去掉。袁世凱擔任民國大總統期間,國內雖也有一些地方軍閥勢力叫板,但都不敢躁動,國內局勢相對平和。

革命黨發現被騙後發動二次革命,以失敗告終。在國際上,因為國力衰弱,袁世凱不但承認清政府與列強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在日本的脅迫下還簽訂了屈辱的「二十一條」。全國各地通電討伐袁世凱,各地將領與軍閥紛紛通電,宣布獨立。同時,南方的革命黨也在進行護國運動。在內憂外患之下,袁世凱只當了83天的皇帝,被迫取消帝制。之後,袁世凱因尿毒症基本臥病在床,直到1916年6月6日一命歸西,袁世凱時期的北洋政府正式結束。

北洋政府時期

袁世凱死後,沒有一個強人能夠單獨控制北洋新軍,原本就派係林立的北洋新軍分化成三個獨立的軍事集團(皖、直、奉),相繼把持中央政府的大權。

段祺瑞(段為安徽人)是民國軍閥的開端,袁世凱死後由他掌握北洋政府大權,他還是皖系軍閥的首領。皖係有九個師、14個混成旅的數十萬精銳部隊。山西軍閥閻錫山四川軍閥劉存厚等人也是支持段祺瑞的。

黎元洪武昌起義時還是清軍將領,因革命黨人製造炸彈爆炸提前起義,就把黎元洪抓來鎮場子。陰差陽錯,黎元洪前一日還是清軍將領鎮壓革命軍。後一日就成了革命軍的首領。孫中山發動二次革命討伐袁世凱,黎元洪早就知道袁世凱的大名,深知革命軍不是其對手,臨陣倒戈成了袁世凱的馬前卒。袁世凱後提拔黎元洪為民國副總統。袁死後,副總統黎元洪被推上總統寶座,但手中沒有兵權,是個空架子。

依照《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國務院重大決定要經過大總統蓋印方可發布。但國務院秘書長,段祺瑞的心腹徐樹錚為人桀騸不馴,行事風格說一不二,他對黎元洪蠻橫無禮,久而久之黎元洪懷恨在心。徐樹錚在國務院與內務總孫洪伊有矛盾,於是上報段祺瑞。段祺瑞下令將孫洪伊撤職,依照正常流程,徐樹錚還需要到總統府請黎元洪蓋章。不料黎元洪公開拒絕,北洋系元老徐世昌出面調解,最後各讓一步,徐樹錚孫洪伊共同被撤職,才算了結。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黎元洪不願意向德國宣戰,是主和派。黎元洪擔心一旦參戰,勝敗難料不說,還擔心段祺瑞太接近日本,惹出麻煩來。段祺瑞則主張向德國宣戰,是主戰派。為了迫使黎元洪簽字,段祺瑞也把自己手下十幾個督軍都叫到京城,組成「督軍團」(明顯是武力威脅),黎元洪勉強在文件上蓋章。恰在這時,段祺瑞私自向日本借款一事被揭露。黎元洪瞅準時機,撤銷了段祺瑞的總理職務。 《臨時約法》中有規定,總統是無權罷免總理職務的,段祺瑞當然不服,嚷嚷著要武力解決。因一方為總統府,一方為國務院,也稱為府院之爭

在這種情況下,黎元洪引狼入室,邀請「督軍團」的團長張勳進京調停。不料張勳對黎元洪同樣不買賬,並提出自己進京的先決條件,必須解散國會。黎被迫答應,發布命令解散國會,於是張勳率領著五千辮子軍,浩浩蕩蕩開進了京城,隨後趕跑了黎元洪,拉出了溥儀,玩了場復闢的鬧劇。黎元洪逃進日本使館避難,並致電副總統馮國璋代行大總統的職權。段祺瑞看到黎元洪已被趕跑,就組成「討逆軍」把張勳給趕跑了。

直系的創始人是馮國璋(馮為直隸人)。馮國璋在前期幫助袁世凱打下不少江山,但他也是個講原則的人,就是堅決不同意袁世凱稱帝。袁世凱復闢稱帝後,蔡鍔立馬回雲南組織了護國軍。一時間,討袁行動紛起。馮國璋見此,立刻聯繫了與自己關係密切的江西將軍李純浙江將軍朱瑞山東將軍靳雲鵬湖南將軍湯薌銘,準備聯名通電建議袁世凱取消帝制、停止對雲南軍事、召開南北和會,這就是南北和會,這就是南北歷史上有名的「五將軍密電事件」。

時過境遷,如今段祺瑞已位居中樞發號施令了,馮國璋還是一省督軍。於是,馮國璋便有意出任副總統。段祺瑞還擔心馮國璋在南京尾大不掉,不好控制呢,立刻保薦馮國璋當了副總統。馮國璋也不傻,明白「有槍就是王」的道理。所以,馮國璋沒去北京就職,而是以副總統兼江蘇督軍的名義,繼續經營自己的小集團。

張勳給趕跑,段祺瑞回到北京,禮儀性地迎接黎元洪重新擔任總統。黎元洪則通電全國,引咎辭職。副總統可以在南京當,大總統總不能不去北京吧!依照遊戲規則,副總統馮國璋應該被到北京述職,由王士珍出任陸軍總長。與馮國璋關係密切的各省督軍紛紛通電,擁護馮國璋上任代理總統一職。無奈之下,段祺瑞只好做個順水人情,這一步算一步。

張勳復闢被鎮壓後,掌握北京政府大權的段祺瑞聲稱:一不要約法,二不要國會,三不要舊總統。段說是再造共和,孫中山說是假共和,在上海發起了護法運動(維護共和之純種法統)。另一方面,段祺瑞叫囂武力統一西南,這又刺激了西南軍閥。因此,西南軍閥也都反對老段。面對老段這個共同敵人,孫中山開始與西南軍閥合作。

1917年7月,孫中山應廣東省長朱慶瀾邀請,南下廣州護法。海軍總長程璧光心向革命,率領海軍第一艦隊追隨孫中山南下。護法運動轉移到廣州後,許多國會議員,響應孫中山的號召,來廣州參加護法。 1917年8月,這些南下的議員,召開非常會議(國會議員不足法定人數,所以叫"非常"),成立了護法軍政府,選舉孫中山為大元帥,桂系巨頭陸榮廷、滇系巨頭唐繼堯為元帥(陸榮廷和唐繼堯沒給孫中山面子,拒不就職)。陸和唐反對段祺瑞武力統一,但跟直系眉來眼去。更何況,即使反北洋系,也不一定要擁護孫中山。孫中山這個大元帥要人沒人,要錢沒錢,也是個空架子。 1917年8月,段祺瑞調北洋第八、第二十兩師(隸屬直系)進入湖南,南北戰爭(護法戰爭)拉開序幕。

9月,朱慶瀾受桂系排擠,辭去省長職務。不久,胡漢民被選為省長。這引起了桂系的不滿,桂系反對胡漢民任省長,也不同意把省長親軍劃歸元帥府。經程璧光、汪精衛、胡漢民苦苦爭取,桂系才同意把省長親軍20營交給陳炯明(條件是胡漢民辭職,省長親軍不留在廣東)。

段祺瑞、馮國璋和王世珍並稱北洋龍虎狗三傑,段祺瑞因性格堅毅,令人生畏,被稱為北洋之虎,馮國璋因忠於北洋政府,被稱為北洋之狗。馮國璋任代總統後,與國務總理段祺瑞,在如何對待西南軍閥及廣東護法軍政府的政策上,產生矛盾,矛盾進一步激化後發展到馮、段二人互不相見,開始了第二次府院之爭。二人分歧在於段祺瑞主張武力統一,藉此擴充皖系勢力,馮國璋主張和平統一,藉此討好西南軍閥,保護直系的利益。

大佬們明爭暗鬥,王士珍見勢不妙歸隱田園,畢竟夾在中間難做人。馮國璋來者不善,再加上自己在大總統的權勢,還有地方上的支持,就有了壓倒段祺瑞的苗頭。小弟徐樹錚找到直系的二號人物曹錕:馮國璋從副總統混成了總統,現在副總統的位置空著,你有興趣嗎?從此,曹錕在馮國璋、段祺瑞之間兩面討好!

1917年11月,正當湖南戰事擴大時,屬於直系的第八師長王汝賢、第二十師師長範國璋突然發出通電,主張停戰議和。緊接著直系長江三督(湖北督軍王占元、江西督軍陳光遠、江蘇督軍李純)和直隸督軍曹錕聯名發表通電,響應停戰。直系一記悶棍打暈的段祺瑞措手不及,只能以退為進,提出辭職。大總統馮國璋順水推舟,免去段祺瑞總理一職,先以外交總長汪大燮代理國務總理過渡,後又請出精擅權謀的北洋之龍王士珍任國務總理兼陸軍總長。

1917年12月2日,曹錕帶頭北方十督齊集天津舉行督軍團會議,又聯名電請討伐西南軍閥。 1917年12月6日,以段祺瑞為首的諸人聯名電請馮國璋明令討伐西南。情況比人強,馮國璋只得讓步,任命段祺瑞為參戰督辦,段芝貴為陸軍總督,試圖消解皖系的不滿。此時,西南軍閥陸榮廷跳出來橫插一槓,提出恢復舊國會,停止湘粵進兵和擁護馮國璋繼任總統,以此作為取消兩廣獨立的條件。馮國璋緩了口氣,發出停戰佈告,責成南北兩軍停止敵對行動。

佔盡上風的北方十督怎可罷休,1917年12月31日,曹錟等發表通電,堅決反對恢復舊國會,主張以皖系控制的臨時參議院代行國會職權,選舉正式大總統,企圖合法拉馮國璋下馬。馮國璋自然不肯善罷甘休,聲稱要親自出征討伐西南,率拱衛軍一旅親信,乘專車沿津浦路南下,試圖回到直系的大本營南京。不料車到蚌埠,被皖係安徽督軍倪嗣衝攔截勸返。就在曹錟後續搖擺不定時,徐樹錚放出殺招。以日本軍火為誘惑,換取奉軍入關!皖奉聯合,徹底壓制了直系!見大勢已去,馮國璋只得再讓段祺瑞做國務總理。

段祺瑞操縱參議院通過修正案,企圖選舉正式總統「合法倒馮」。一直搖擺的曹錕、沉默已久的長江三鎮紛紛發聲,企圖挽救馮國璋。此時,段祺瑞放出最後一招,同意:與馮國璋一起下野。段祺瑞下野,和上次辭職一樣,依然操縱著參議院和皖系軍隊。而馮國璋下野,無權無勢,他乾脆回到老家棄政從商,僅過一年就病逝了。

馮國璋下野後,直系軍閥以曹錕為首,直系和皖系的矛盾也逐漸升級。直皖戰爭前,中國共有22個省和3個特別區,南方之粵、桂、滇、川、湘、黔等六省基本上不受北洋政府的控制,故所餘16個省和3個特別本區即為直皖兩系所瓜分。其中的奉、吉、黑、直、豫、蘇、鄂、贛等八省及察、綏兩個特別區屬於直系,而魯、晉、陝、甘、皖、浙、閩、新等八省及熱河特別區屬於皖系。南方諸省粵、桂更接近直系,滇、黔更接近皖系,川、湘二省則由於北洋勢力的滲透,處於各方極力拉攏之中。

1916年後,北京中央政權一直操縱在日本帝國主義支持的皖系軍閥手中,1920年7月英美帝國主義支持直系軍閥聯合奉系軍閥發動直皖戰爭。 1920年1月17日,吳佩孚通電請求從湘南撤防。隨後吳便與南方的"護國軍"共同組織"救國同盟軍",計劃在推倒皖系之後,驅逐大總統徐世昌,另組南北統一的政府。 1920年4月,曹錕在保定召開直、蘇、贛、鄂、豫、遼、吉、黑八省軍閥代表會議,結成八省反皖同盟。

段祺瑞則召開秘密軍事會議,在團河成立定國軍司令部,自任總司令。徐樹錚為總參謀長,之後將皖系軍隊分為三路:段芝貴為第一路司令,曲同豐為第二路司令兼前敵司令,魏宗翰為第三路司令。

曹錕則令吳佩孚自衡陽率直軍北上至保定。 7月1日,曹錕、吳佩孚發表《直軍將士告邊防軍將士書》。 7月14日,直皖兩軍在北京東西兩面的京津鐵路和京漢鐵路線上的涿州高碑店琉璃河一帶開戰。連日來,皖軍東、西兩路全線潰敗,奉軍大軍壓境,作為直軍的後盾。 7月18日,徐世昌頒布停戰令,停止進攻。 7月19日,段祺瑞被迫辭職。

不管是北洋政府內部權力鬥爭也好,出於各方面輿論壓力也好,反正1922年6月2日,大總統徐世昌真的下野了!可孫中山不想停止北伐,打算圍攻北京,奪取革命的最終勝利。

孫中山不斷督促已是廣東省省長兼粵軍總司令陳炯明,要他籌錢組兵,出師北伐。陳炯明明確反對北伐。孫開會,陳不去,找陳要錢,陳推開,找陳談話,陳藉故避開。孫中山秘密班師回廣東,沒有通知陳炯明,陳炯明透過其他管道知道後,以為孫是來解決他的,下令軍隊加強戒備。孫以為陳要武力阻止北伐,更加生氣,免除了陳炯明內務總長、廣東總司令、廣東省長,只保留了陸軍總長。陳炯明乾脆請假離開廣州,回老家去了。

5月8日,孫中山委任陳炯明的部下葉舉為粵桂邊督辦,以示對粵軍的信任,然而葉舉並不領情。 5月20日,葉舉率領六十多營粵軍,突然開入省城。 6月2日,孫中山在總統府設宴招待粵軍將領,竟沒有一個高級軍官應邀前來,只來了幾個中下級軍官。孫中山連拍了三封電報,要求陳炯明立即到廣州面商一切,又派人到惠州催駕。但陳炯明拒絕在這個時候到廣州。 「叛亂」終於發生,葉舉說陳炯明不懂軍事(意思是他自己來)。

粵軍並不是真想置孫中山於死地。在開砲之前,葉舉派人用電話通知了總統府,讓孫中山逃走——所以是"趕走",而不是"殺死"。 6月16日凌晨,粵軍圍攻總統府,孫中山登上「永豐艦」(孫中山逝世後改名「中山艦」),海軍宣布和叛軍開戰。這次「兵變」也引發了兩個小故事。一是,孫中山本來要帶宋慶齡一起走,但宋慶齡有孕在身,讓孫中山先走。後來宋慶齡喬裝逃出了總統府,但由於緊張和驚嚇,不幸流產,就此終身未孕。二是,孫中山登上「永豐艦」後想起了一個年輕人,當時他是粵軍第二軍的參謀長。孫中山發電報把他從奉化溪口老家給調到艦上。這位年輕人的名字,叫做蔣介石。

1923年初,孫中山由上海返回廣東,聯合之前支持他的桂系、滇系軍隊,驅逐了陳炯明。孫中山深刻體認到手裡掌握一支忠誠於自己的部隊是多麼的重要,在蘇俄的支持下建立了軍校,因選址在廣州40里外的黃埔長洲島,又叫黃埔軍校

而直皖戰爭後,直系和奉系軍閥共同控制北京政權。日本不甘心失敗,扶植奉系,並促使奉、皖兩系重新聯合,對抗直系。 1922年4月28日,奉系張作霖自任總司令,率12萬名奉軍官兵發動總攻擊,直系以吳佩孚為總司令,以保定為大本營,分頭抵禦。第一次直奉戰爭爆發;同年6月17日,英國幹預下,直奉兩系停戰議和。 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10月,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推翻了直系的統治,他邀請孫中山北上,共商國是,主持大局。 11月,孫中山帶著宋慶齡、汪精衛、李烈鈞等人北上,他這一去就沒有再回來。 1925年3月12日,59歲的孫中山與世長辭。

1925年7月1日,國民黨中央正式成立國民政府(先前叫大元帥府,有點不倫不類),汪精衛為主席。蔣介石經過複雜的權力鬥爭,才掌握了國民政府軍事大權。由於經費不足,民國政府原計劃打到哪裡算哪兒,沒想到北方軍閥忙著直奉戰爭,所以國民革命軍一路高歌猛進。結果:北伐取得了偉大的勝利,基本上消滅了孫傳芳和吳佩孚的勢力,同時重創了張作霖。

1927年,張作霖因抵擋不住國民革命軍的猛攻,決定求和。同時因為未滿足日本人的種種要求,被日本人在皇姑屯炸死,史稱皇姑屯事件。其子張學良主持大局,決定改易旗幟,撤了奉系軍的五色旗,改掛中華民國之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北洋軍閥時代至此畫下句點。

風雲變幻

進入民國以後,雖然各地軍閥混戰,戰亂頻繁,但仍有中央政府(在1928年之前是北京的北洋政府,1928年後是南京的國民政府)。中國有句話叫做"槍打出頭鳥",你軍閥可以在自己的地盤收稅、盤剝百姓,中央政府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確實管不到、也管不了。

一旦你宣布獨立,那就性質不一樣了,等於公開反對中央政府,另立政府,這是中央政府絕對不允許的。其他的軍閥也不會視而不見,立刻會打著維護國家統一的旗號,把地盤瓜分乾淨。即便其他軍閥不動手,你的手下也會蠢蠢欲動,將你暗殺掉,非但不會落個不忠不義的名聲,反而會稱他們是愛國英雄。東漢末年的袁術就犯過冒失獨立的錯誤,結果被諸侯群起滅之。從袁世凱過世後,控制北洋政府的軍閥都是實力最大的軍閥。沒有實力的軍閥不敢獨立,有實力的軍閥已經不需要獨立了。

最後,帝國主義在支持這些軍閥的同時,也想讓代理人能夠擴充領地,以便於擴大自己的在華利益。假如軍閥選擇獨立,那麼帝國主義國家的在華利益就不被承認或受損,這是帝國主義國家不願看到的事。

綜上所述,我們能得出結論,民國時期軍閥即使你想獨立,也沒有成功的機會,那麼他們何必去鋌而走險呢?還是想想辦法,看看怎麼保住和擴大自己的地盤要緊。



小米汽車城市NOA用戶測試4月開啟

狂賺40億!被日企潑10年髒水,差點判「死刑」的老牌車企贏麻了

08一代中國男籃成員!祝天津主帥張慶鵬43歲生日快樂!

小米正在建設超級充電站

小米汽車600kW液冷超充將先在北京等三個城市規劃建設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劉備一生錯過的3位帥才:能力與才華都不輸諸葛亮,他們是誰

眾所周知, 劉備 是 蜀漢 的開國皇帝,也是三國時期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歷史人物,人生可以說是從微末到輝煌的縮影,也是坎坷與奮鬥的代名詞。 劉備出身於 涿郡 的,雖然聲稱是漢室宗親,實際上卻是一個布衣百姓,他的家境貧寒靠著織席和販鞋為生,然而這樣的出身並沒有阻礙他心中那份對榮耀的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