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April 27, 2024

隋朝全史(三):外部平定結束,朝堂廝殺開始

楊素夜襲拿下狼尾灘後,消息很快便傳到宜昌城內,他們聽說過楊素的殘暴,一時間人心惶惶,還未開戰便亂作一團。此時城中大部分官員都在忙著搜刮百姓,身在亂世,官職都是虛幻的,只有金銀財物才能給人安全感。

南陳將呂忠肅見狀,也讓僕人清點家底,然後把士兵們都召集在一起,讓侍衛們把錢財都分給大家。侍衛們不知呂忠肅是何意圖,沒敢上前動手。呂忠肅見狀,親自帶頭把錢分給了士兵,然後告訴大家,宜昌關乎國家生死存亡,做士兵的責任就是保家衛國,但如果大家想做逃兵,就拿著財物走人,他打算與這座城池共存亡。

呂忠肅在能跑的情況下選擇留下來,並將財物分與眾人,不得不說,這一招還是挺管用的。將士們見自己的主將都打算抵抗到底,也決定守城到底。軍心穩定後,呂中肅率領一萬名士兵,親自來到前線坐鎮指揮。

他採取了鐵索橫江的戰術,命士兵在長江兩岸的石頭上鑿孔,把鐵索橫在江面上,阻擋隋軍順流而下,與此同時,他還準備了很多拋石機,準備用大石頭將隋軍的水師擊沉。一切準備好後,只等楊素前來自投羅網。

狼尾灘之戰得勝之後,楊素率領水軍繼續東下,大小戰船鋪滿了整個江威風凜凜。下面的人也開始吹捧楊素,說他是長江戰神。楊素雖然比較理智,他也經不住底下人拍馬屁,況且他也確實取得了不小的勝利,因此變得有些飄飄然。自古以來,驕兵必敗是個破不了的局,懷著這樣的心態,楊素不自覺的進入了呂中肅的陷阱。

看到隋軍前來,呂忠肅先派了小股部隊不斷襲擾,並且故意戰敗。此刻楊素已經被勝利沖昏了頭腦,犯了輕敵冒進的錯誤,命人不斷追擊。當隋軍前鋒到達西陵峽口的時候,才發現了橫亙在江面上的鐵索,以及兩岸無數的拋石機,但為時已晚。

此刻隋軍向前進,有鐵索阻攔,向後劃,水流湍急,一時亂作一團。呂忠肅命令萬石齊發,一個多小時的混亂之後,原本旌旗招展的江面,恢復了平靜,隋軍先鋒兩千人,全軍覆沒。戰報傳回後方,從來沒有打過敗仗的楊素非常惱火。氣急敗壞之下,他竟然不管長江兩岸的險峻,以及敵人士氣正盛,仍然下令攻打兩岸營寨。結果可想而知,隋軍從588 年十二月,一直打到隔年年一月,在四十多天內,死傷五千餘人,被俘一千多人,竟然沒有任何進展。至此,隋軍已傷亡近萬人,但仍被困於三峽之中,連宜昌的影子都沒見到。

呂忠肅只是那個時期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在史書上也只是寥寥數筆,和濃墨重彩的楊素相比,簡直不值一提。但就是這樣一位小人物,成為楊素邁不過去的高山。

從之前的達奚長儒,到現在的呂忠肅,很多次戰役證明,沒有不能打的士兵,只有不會帶兵的將軍。

戰鬥僵持到這個階段,隋軍士氣越來越低落,南陳軍隊也到了崩潰的臨界點,隋軍雖然攻不進來,但南陳也很難打出去,只要隋軍不退,他們就只能龜縮在城內。

為了繼續打擊隋軍的士氣,呂忠肅做了一個比較殘忍的舉動,他在隋軍陣前,把一千多名隋軍俘虜的鼻子全部割了下來,想用這種方式嚇退楊素。但這種方式在殘忍的楊素面前只能算是小兒科,以擅殺聞名的楊素面對這種挑釁,保持著出奇的冷靜,並沒有殺害南陳俘虜作為報復。呂忠肅這個舉動沒能震懾隋軍,反而激起他們心中的憤怒。這些俘虜中,有的是隋軍士兵的親兄弟,有的是他們的至交好友,還有的是他們朝夕相處的好戰友。殺人不過頭點地,這種虐待戰俘的方式,瞬間點燃了隋軍心中的怒火,很顯然,楊素也察覺到了這一點。

楊素強忍著憤怒,把將士們召集在一起,在三軍面前發表了一次振奮人心的演講,並擅自做出決定,先登上城牆者獎勵千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加之心中的憤怒,在雙重激勵的作用下,隋軍士氣大振。隨後楊素又組織了一次進攻,隋軍像發了瘋一樣衝向對方。南陳將士們本以為隋軍會被嚇破了膽,沒想到卻激起了他們的憤怒,面對殺紅了眼的敵人,內心產生了一絲恐懼,慢慢地這種恐懼在陳軍將士間蔓延開來。經過幾天幾夜的血戰,南陳終於支持不住,兩邊營寨都被隋軍攻破。

隋軍破城後,楊素下令不准殺俘虜,並將他們悉數放回。這是楊素棋高一著的地方,他要的不只是城池,而且是人心。他用這種舉動告訴對方,他雖然以殘暴著稱,但只在戰場上殘暴,放下武器後便可免死。

呂忠肅兵敗後,選擇了後退,打算用戰船和隋軍水師一決高下。在出征之前,楊堅命人製造了很多五牙戰艦,長約五十五米,高十幾米,分為五層,前後左右設置了六個巨型拍竿,利用竹子的彈性拍打對方戰艦。在這種巨型戰艦面前,普通小船基本上一擊即碎。

在五牙戰艦面前,陳朝的戰船顯得格外渺小,楊素派出一支精銳,駕駛著五牙戰船,大破呂忠肅的水師,呂忠肅眼見要全軍覆沒,緊急下令撤退至江夏,與南陳水軍大都督週羅睺兵合一處,集結了三萬大軍,準備與楊素決一死戰。就在他們做好誓死衛國的準備時,後方傳來一個消息,南陳皇帝陳叔寶已經投降了。

陳叔寶之所以選擇投降,是高颎率領的大軍在前線一路勢如破竹。賀若弼韓擒虎各領兩萬大軍,分別從廣陵合肥出發,對南陳發動了攻擊。

賀若弼在出發前,在江邊放了幾十艘殘破的戰船,讓對方誤以為隋軍水師很破敗,沒有渡江的能力。然後要求士兵在換防的時候,每次都要擂鼓搖旗,製造出一種大舉攻擊的感覺。賀若弼此舉又是一招狼來了,起初陳軍見狀還會加強一下防禦,但遲遲不見隋軍來攻便放鬆了警惕。經過一段時間的試探後,賀若弼見時機已到,於正月初一當天率軍渡江,直奔南朝國都建康,並於五天后拿下了鎮江,距離建康僅一步之遙。

韓擒虎也選擇在正月初一當天發兵,他趁對方舉家團圓之際,親率五百名敢死隊偷偷渡江。出人意料的是,南陳守軍居然個個喝得酩酊大醉,不戰而降,於正月初七就拿下了採石。在得知賀若弼已經拿下鎮江後,韓擒虎也馬不停蹄的直奔建康,爭奪破陳的頭功。

前線戰事如此激烈,而此時的陳叔寶卻在皇宮裡與自己的愛妾陳麗華欲生欲死,絲毫沒有察覺到戰事緊張。一直到正月十五,隋軍逼近建康城下之時,陳叔寶才發現隋軍真的打來了,看來並不是前方虛報消息。

情勢危急之下,陳叔寶穿上衣服,連夜召集群臣前來商量對策,南陳大將蕭摩訶表示,隋軍長途奔襲,此時必定人困馬乏,他願意率領大軍主動迎戰,定能將其擊敗。蕭摩訶話音剛落,另外一位大將任忠卻認為,此時隋軍士氣正盛,不能主動出擊,要選擇堅壁清野的政策,等隋軍的糧草耗盡,就能不戰而勝。

陳叔寶作為一代白chi,認為兩人的說法都有道理,拿不定主意,於是朝堂上的大臣們吵成一團。此時善於溜須拍馬的孔範站了出來,他懇請陳叔寶立即同意發兵,他自己願意像竇憲匈奴那樣為南陳建功立業,竇憲確實是一位軍事能力很強的人,但同時也是一位手段卑劣的小人。孔範只學到了竇憲的卑鄙,沒有竇憲的軍事天賦。

陳叔寶以為孔範有破敵之策和領軍之能,於是將全部希望都寄託在他的身上,立刻派出孔範、蕭摩訶、任忠、魯廣達等人率領六萬大軍前去迎敵,準備先擊敗離建康最近的賀若弼,然後在一鼓作氣拿下韓擒虎。

此時的賀若弼只有八千名士兵,面對南陳六萬大軍沒有必勝的把握,正當他為破敵之策發愁的時候,南陳軍內突生變故,蕭摩訶在陣前突然得知自己被綠了,給自己戴綠帽的人正是南陳皇帝陳叔寶。

身為一代名將,蕭摩訶領兵打仗時常身先士卒,也立下過赫赫戰功,在軍中的威望甚高。身為血氣方剛的漢子,很難接受自己的老婆和上司出軌這種事。蕭摩訶本來打算為南陳鞠躬盡瘁,即便贏不了,也要拼盡最後一絲力氣。當他得知陳叔寶把他綠了之後,滿腔熱血瞬間變涼,轉身選擇了向韓擒虎投降。

陳叔寶派出的四個人當中,只有魯廣達是抱著必死的決心和隋軍作戰,任忠早早的投降了韓擒虎,孔範更是個紙老虎,只會嘴皮子功夫,在打仗方面一竅不通。雖然魯廣達抱著必死的決心,但此時的南陳已經支離破碎,士兵們無心戀戰,在賀若弼的攻擊下,立刻兵敗如山倒。賀若弼馬不停蹄的往建康趕去,想把擒拿陳叔寶的首功攬在懷裡。當他來到皇宮時,卻發現韓擒虎早已捷足先登。

當初任忠向韓擒虎投降的時候,為了表示忠心,他讓韓擒虎帶領五百人陪他前往朱雀門招降。手下人勸韓​​擒虎小心背後有詐,但他決定冒險一試,不想把頭功讓給賀若弼,於是大膽前往。幸運的是,韓擒虎賭對了,當任忠來到建康城下時,他告訴守城的士兵南陳氣數已盡,沒必要再做無畏的抵抗了。守城將士見任忠已投降,也紛紛放下武器,出門歸降。就這樣韓擒虎搶在賀若強之前,闖進了皇宮,俘虜了皇帝陳叔寶和皇后張麗華

正月二十二,楊廣率領大軍進入健康城,命令陳叔寶招降各地的守軍,此前抱定必死決心和隋軍一戰的呂忠肅、週羅睺等人雖然極不情願,也只能迫於無奈選擇投降。至此,華夏大地結束了三百年的戰亂,再次迎來了大一統

從楊堅下令出兵討伐開始,到陳叔寶宣布投降,這個過程只​​有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可能是時間太短,才讓人覺得隋朝大一統來得太簡單,殊不知楊堅為此足足準備了八年,這期間他對內推動改革,對外平叛突厥,大膽啟用了一大批人才,最後拿下南陳,實現大一統。從客觀角度來看,他的成就絲毫不亞於劉邦。過程中,他對不起的只有宇文家,但他對得起天下。

隨著突厥和南陳被平定,隋朝徹底進入了大一統。當外敵消失的時候,內部就會出現矛盾,這是人類的本性,也是推動王朝興衰的核心因素之一。在內鬥方面,隋朝也不能倖免。

此時隋朝的官員格局是這樣的,高鐸為尚書左僕射,是名副其實的內閣首席。蘇威接替了虞慶則,成為尚書右僕射,位置上僅次於高鐸。楊素則接替了蘇威的位置,成為了納言,是門下省的一把手。由於蘇威是高鐸推薦的,楊素也因為高鐸才能爬到這個位置,所以他們兩人都是高鐸的死黨。在三省六部中,高鐸相當於控制了尚書省和門下省。只有內史省被李德林把持。

高颎、蘇威、楊素等人屬於關隴豪族集團,而李德林是山東豪族集團的代表,兩個不同的利益集團,勢均力敵,同朝為官,肯定會少不了爭鬥。高鐸和李德林都是聰明絕頂的人,而且為大隋立下赫赫戰功,不可能存在一方向另一方屈服的情況,只能鬥出個勝負。

在楊堅登基之初,雙方的博弈就已經開始了。當時楊堅稱帝後,在如何對待週靜帝的問題上猶豫不決。虞慶則主張應斬草除根,不能留下後患。但李德林持相反的意見,他認為週靜帝只是個九歲的孩子,根本沒有能力造反,而且殺害前朝皇帝是不詳的。

楊堅拿不定主意,前去詢問高鐸。對於這個問題,高鐸是這樣想的:既然楊堅前來詢問自己,表示已經動了殺心,否則不會過來問自己。虞慶則的水平威脅不到自己,但李德林不一樣,他不僅才華橫溢,而且深受楊堅信任。從這個層面考慮,他應該支持虞慶則。另外,殺死週靜帝只會讓楊堅暫時背負一點罵名,但無傷大雅。萬一不殺週靜帝,哪天他密謀叛亂,楊堅一定會怪罪自己。從何考慮之下,高鐸表示支持殺週靜帝。

對此李德林非常憤怒,並據理力爭,但最終惹怒了楊堅,把他訓斥了一頓。並讓他反省錯誤,鑑於當時天下未定,隋朝需要人才,楊堅才離不開李德林。

後來,楊堅又把李德林、高颎、蘇威、楊素等人組織在一起,編制隋朝的法律,在編纂法律的過程中,李德林和蘇威發生了矛盾。法律頒發後,蘇威對於其中不合理的地方反覆修改,李德林認為只要不損害民眾的利益,不能頻繁修改。在沒有任何現代傳媒工具的古代,法律普及非常困難、成本也高。如果經常更改法律,可能導致基層出現混亂。

兩人為此爭執不下,最後又鬧到楊堅那裡,楊堅也拿不定主意,於是召集群臣在朝堂上一起商量。經過大家充分的討論後,太子楊勇和大部分大臣都支持李德林的做法,而反對蘇威。既然表決結果如此明顯,楊堅應該支持李德林。但他敏銳的察覺到太子和大臣們走得太近,而起意見高度一致,站在統治者的角度來看,這是犯了大忌。表面上看來是太子和大臣們關係交好,弄不好就是太子在交朋黨。

這讓楊堅心裡非常不舒服,但他仍然面不改色,而是詢問高鐸的意見。此時高鐸的兒子已經娶了太子的女兒,他和太子是兒女親家,照說應該站在太子這邊。但高鐸是個政治老手,楊堅之所以這麼問,肯定是看出來不妥。如果他站在太子這邊,會被認為和太子一起結黨營私,如果此事被人加以利用,他和太子的前程恐怕都保不住。於是他告訴楊堅,天下之事,盡由陛下決斷。

楊堅明白高鐸的態度後,最後選擇了支持蘇威,雖然他知道李德林的做法是對的,但他想讓群臣們知道,這個國家他說了算,於是不顧大家的反對,強行支持蘇威。但蘇威的做法在當時根本執行不下去,沒多久就引起極大的民怨,楊堅不得不收回命令,重新執行李德林的想法。

李德林見楊堅改變主意,於是上書一封,斥責楊堅亂改法律的行為屬於亂政。面對李德林的質問,楊堅沒有自我反思,而是把奏疏拿給了高鐸查看。高鐸看完後,對李德林一頓大罵。楊堅知道李德林的舉動是為了國家好,但他還是不能消氣,他想出個難題整他一下,於是讓他寫一篇文章,說一下自己擔任內史令以來,國家發生的大事。

原本楊堅的用意是想讓李德林反省一下,結果李德林直接洋洋灑灑的寫了一本書,名叫《霸朝集》,全書一共五卷。全書對仗工整,用詞極為優美,裡面沒有半句反省自身的話,全部都是在為楊堅歌功頌德。當楊堅讀完這本書後,有種騰雲駕霧的感覺,激動的夜不能寐,第二天一早就召李德林入宮,並對其大家讚賞。可見,李德林並非不會拍馬屁,而是不屑於拍。

楊堅對李德林越看越順眼,最後追贈李德林死去的父親為恆州刺史。李德林走後,楊堅整日捧著《霸朝集》愛不釋手,越讀越覺得舒心,他感覺給李德林的賞賜太少了,於是,楊堅又下令追贈他爹為定州刺史、安平縣公,並且恩準李德林世襲父親的爵位。

眼見李德林重新獲得皇帝的恩寵,高鐸和蘇威等人非常不滿,他們沒想到李德林居然能憑藉一本書就徹底翻身。他們非常不甘心,於是滿世界尋找李德林的黑料,但除了比較小的瑕疵外,根本沒有太大的缺點。

平定陳朝後,楊堅對百官論功行賞的時候,想把李德林評為首功之臣,讓把太行山以東交給他。此時高鐸等人前來進獻諳言,不過楊堅表現出了足夠的大度,他說滿朝文武都有各自的污點,當初楊素和妻子吵架的時候還說過,我要是做了皇帝,一定不會讓你當皇后。如果抓住這些小尾巴不放誰都逃不掉。比起滅掉陳朝這種赫赫戰功,李德林這點瑕疵根本不值一提。仍堅持對李德林進行封賞。

高鐸見楊堅沒有責備李德林的意思,於是心生一計,他說李德林"謀略過人,算無遺策",這幾個字頓時讓楊堅心生警惕。從兩位王爺設計的鴻門宴,到平定尉遲迥時的臨時換帥,再到修訂法律時候的真知灼見,再到平陳時的大政方針,李德林沒有錯過一次,這樣的人雖然有用,但實在是太可怕了。

生在亂世,這樣的人可以大用,如今天下太平,如果讓他在山東的地位無人能及,相當於給自己培養對手。想到此處,楊堅不禁地後背發涼。他不僅取消了對李德林的賞賜,還將他貶為湖州刺史。前幾日,李德林還是楊堅嘴裡的滅陳第一功臣,如今就成了隋朝的罪臣,境遇之差,讓人咋舌。

其實李德林在輔佐楊堅的第一天就想到了此刻,只是沒想到剛滅掉南陳,這一天便到來了。

對於被貶諦一事,他表現的很淡定,如果強行辯解,只會增加楊堅的怒火,於是嘴裡喊著謝主隆恩,隻身退出了朝堂。

此時李德林已經意識到,打天下的楊堅和守天下的楊堅已經不是一個人。在打天下的時候,智慧是無堅不摧的利器,在守天下的時候,太聰明反而會讓自己招致殺身之禍。李德林意識到自己的時間不多了,在湖州任上,他日夜奮筆疾書撰寫《北齊》,想完成自己的心願。但上帝沒有給他這個機會,一年後,湖州大旱,幾十公尺深井裡的水都乾了。高鐸、蘇威等人藉題發揮,說李德林的無德導致湖州大旱。殺心已起的楊堅,根本不去辨別真偽,他需要的只是一個藉口,於是又將李德林貶到懷州

李德林上任不久後便鬱鬱而終,享年六十歲。飛鳥盡,良弓藏,狐兔死,走狗烹煮。匹夫無罪懷璧其罪,李德林沒有錯,只是他太聰明了。楊堅也沒有錯,這是他身為帝王,只好防。

李德林死後,其子李百藥繼承父親的遺志,繼續撰寫《北齊書》。後來隋末唐初,天下大亂,李百藥幾經飄零,直到唐太宗繼位,才被委以重任,並於貞觀十年完成了北齊書,成為二十四史之一,是後世研究北齊的重要史料。

也許冥冥之中自有安排,楊堅雖然處處提防李德林,但不知道李德林一家滿門豪傑,他還有一個外甥,叫作李淵。而結束隋朝命運的正是李淵。此為後話,在這裡不過多的闡述。

高鐸把李德林排擠出朝堂之後,引薦楊素接替李德林內史令的位置。他認為楊素是自己一手提拔起來的,一定會對自己感恩戴德乖乖聽話,但他不知道的是,此時的楊素已經不是之前的楊素。

楊素剛出任內史令的時候,不停地給高頤灌迷魂湯,和他保持槍口一致。但這不是楊素內心真實的想法。當楊堅把他和高鐸、蘇威召集在一起商談事情的時候,總是肯定高鐸、蘇威的想法,而對楊素十分冷落。

楊素覺得,自己的文治武功並不比高鐸差,憑什麼要居於人後,隨著時間的累積,他對高鐸的感恩之情逐漸變成了嫉妒和恨。但楊素知道現在的資歷和地位尚不能與高鐸掰手腕,只有不斷的尋找機會,積累功勞,才能不斷往上爬,經過多年的隱忍,他終於等到再次建功立業的機會。

當初滅掉南陳後,楊堅下令將陳叔寶及陳朝的一群文武大臣遷居長安,處死了施文慶等一批奸臣,對忠臣則安排得比較妥善,例如讓呂忠肅官復原職,陳朝水軍都督週羅睺統領整個隋朝水軍等等。

對於江東區域,楊堅給了改革政策,他將建康改為蔣州,把皇宮和城牆全部夷為平地,復墾為耕地,把陳國故地上的官吏全部換為自己人。

並實行均田制,把被貴族豪紳佔有的土地重新發給百姓。除此之外,他還發起了轟轟烈烈的滅佛運動,把遍布南陳的寺廟全部拆掉,強制和尚尼姑們還俗。

當時和尚尼姑和現在有很大的區別,在南北朝時期,佛教在中原大地野蠻生長,和尚除了不留頭、不能娶妻生子之外,和正常人的生活完全一樣,而且和尚還不用納稅。於是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出家,致使納稅的人口越來越少。因為不用納稅寺廟的經濟實力越來越大,發展到最後,寺廟方丈成了大地主,不但兼併百姓的土地,還對民間放高利貸。

對朝廷來講,滅佛運動對國家是非常有利的,但楊堅的政策嚴重衝擊了當時士紳貴族和寺廟和尚們的利益,於是他們便心生不滿,對朝廷充滿了怨恨。楊進的改革政策在推行的時候也遭遇了極大的阻力。

為了進一步推動改革,楊堅派蘇威前往坐鎮,凡事可以自主決斷,不必上報朝廷。蘇威由於不了解底層社會的利益結構,到了江南之後,把當地人視為蠻夷。為了打壓當地人,他規定當地男女老少必須會背誦《五教》,否則就會受到嚴懲。為了增加背誦難度,蘇威在《五教》中加入了許多內容。對於遍地文盲的封建社會來講,要求全體百姓都會背誦《五教》,無異於難上登天。

一些不識字的百姓,為了規避懲罰懲罰,於是編造謠言,說朝廷要將江南百姓全部遷移到關中。所謂眾口鑠金,隨著謠言越傳越廣,百姓都信以為真,於是人人自危。他們不想背井離鄉的生活,於是在士紳貴族的帶領下開始了造反,一時間浙江、福建、江蘇、福建等地都出現了叛亂。

消息傳到長安,楊堅震怒,把蘇威怒斥了一頓。然後尋找前去平叛的人選,此時楊素主動請纓掛帥,表示願意前去平叛,楊堅非常痛快的答應了。跟著楊素一起的還有史萬歲。他眼見韓擒虎、賀若弼等人都立了大功,非常不服氣,所以此次搶著出戰,想憑藉自己的真本事,證明一下實力。

西元590年,楊堅命楊廣為揚州總管,協助楊素、史萬歲前去平叛。並免除了原陳地十年的稅賦,以緩和人民內部的矛盾。

大軍到了江南,楊素和史萬歲首先平定了當地最大的反抗實力,頓時把整個起義狂潮壓下一半。楊素擔心功勞被搶,於是派史萬歲到江西等地平叛,而且只撥給他兩千兵馬。楊素此舉不僅在打壓史萬歲,還沒打算讓他活著回來。

不過史萬歲在打仗方面具備驚人的天賦,他率領兩千兵馬轉戰一千多里,前後經歷數百次戰鬥,迅速平定了大部分叛亂。

只資訊不發達的年代,史萬歲在平叛的過程中經常失聯,很多時候人們都以為他已經全軍覆沒。

為了傳遞戰報,史萬歲把書信寫在竹筒裡,密封後順江而下,漁民撿到後交到當地官府領賞,官府再把戰報傳給朝廷。楊堅見史萬歲有勇有謀,平定叛亂後,封他為左領軍將軍,並賞賜十萬錢。

平叛過後,楊素本以為能取代蘇威的位置,但楊堅只是賞賜了他一些虛職和財物,並未對他進行提拔。結果楊素認為是史萬歲搶了自己的功勞,導致自己未獲提拔,於是對史萬歲產生了憎恨。

未獲提拔的楊素並不死心,於是開始蒐集蘇威的黑料,試圖趁勢將他搞到。但搜尋了一圈之後才發現,蘇威過於清廉,根本找不到貪污的痕跡。於是他又擴大的搜羅範圍,最後終於讓他抓住了把柄。

事情起因是這樣的,當初楊堅指派蘇威的兒子蘇夔和國子博士何妥一起編修鐘律,鐘律就是古代的編鐘的譜子。先前何妥與蘇威鬧過矛盾,所以在共事的時候,何妥不聽蘇夔的指揮,這大大耽誤了做事進度。

為了解決分歧問題,蘇夔建議找一些大臣對他們兩人進行投票,誰得票多,另一人就要聽從。何妥覺得這個主意可靠,便答應下來。但何妥沒想到,蘇夔找來的一百多個大臣都是他的人,於是大家全部都投票支持蘇夔,此事在當時被傳得沸沸揚揚。儘管何妥十分生氣,卻無可奈何。

後來此事傳到楊素的耳朵裡,他認為這事可以大做文章。如果參加這次投票的一百多個大臣中,哪怕有一個對蘇夔投了反對票,也說明此事並非完全不公平,但全部投票支持蘇夔,往小里說是蘇夔人緣好,往大里說可就是結黨營私。

於是楊素派人點撥何妥,暗示他結黨營私四個字。何妥是個聰明人,於是立刻上疏楊堅,把投票的經過說了一遍。

楊堅本身得位不正,非常避諱別人結黨營私,害怕自己被別人拉下馬。甚至對自己的親兒子結黨營私都諱莫如深。當他得知蘇夔召集大臣投票的事後,非常震怒,立刻指派虞慶則查辦此事。

當初蘇威頂替虞慶則的位置上台,後者一直在尋求機會報復,讓他來查辦蘇威,其中的意味非常明顯。結果可想而知,楊堅念在他勞苦功高的份上饒了他一命,但罷免了他的官職,參加投票的一百多位大臣也全部受到懲罰。

蘇威被查辦後,楊素如願以償的接替了他的位子,成為楊堅身邊的二號人物,此時他的對手只剩下一個,那便是高鐸。

楊素是個心狠手辣的人,他不允許皇位之下有人與他並駕齊驅,於是準備一鼓作氣,藉著蘇威的案子把他也拉下馬,於是他私下里讓右衛將軍龐晃上書楊堅,說高鐸才是朝中結黨營私最厲害的人。為了進一步讓楊堅相信,同時也為了麻痺高顴,楊素還刻意囑咐龐晃上書的時候把他自己也拉下水。

龐晃在奏疏中寫道,蘇威是高鐸舉薦的,他倆人滄瀣一氣,他們倆互為黨羽。而且楊素也是高鐸的支持者,除此之外,賀若弼、韓擒虎等人都是高颎的支持者。

楊堅是個聰明人,這種老套的把戲在他面前不起作用,奏疏中彈劾的都是大隋的肱骨之臣,如果把他們全部查辦了,大隋也危險了。不過楊堅仍想藉此機會敲打高鐸,高鐸看後立刻跪下痛哭,表示自己已老,無法再為大隋效力,請皇上批准他告老還鄉。

這一出把楊堅搞蒙了,他本想敲打一下他,結果高鐸直接不干了,這顯然不是他想要的。楊堅見高鐸知道自己在敲打他,也便不再追究。為了安撫高鐸,楊堅表示會把上書的龐晃貶為懷州刺史。

但高鐸仍不甘心,他知道此後還會有人彈劾自己,為了給自己贏得更多的籌碼,他聽完楊堅的安慰後,反而哭得更厲害了,最後差點哭到昏厥。楊堅只是想敲打一下他,沒想到高鐸演得如此認真,弄得他都不好意思了,於是又寬慰他,說此次只是想看看他的態度,沒有想查辦他的意思,讓他不要多想。

高鐸見楊堅服了軟,知道不能再哭下去了,否則就太過了,於是停止了痛哭,跪拜離開了皇宮。

楊素見高頦安然無恙,非常不甘心,又鼓動其他人繼續彈劾高颎,而且理由一個比一個荒唐,甚至把天下大旱的罪責都怪在高鐸身上。楊堅厭倦了這種低級朝堂爭鬥,殺了幾個彈劾高鐸的人,這才暫時止住了這場鬧劇。

後來,高鐸查出彈劾自己的幕後主使是楊素,但他並沒立刻反擊,而是在靜等機會,沒過多久,他便瞅準了時機。

西元593年,楊堅打算在岐州興建宮殿,高颎推薦蘇威為監工,讓其將功贖罪。楊堅聽後不悅,他剛把蘇威貶了沒多久,高颎就前來推薦,這顯然是給他不痛快。楊素見楊堅面藏怒色,認為機會來了,於是主動請纓擔任監工。楊堅看楊素主動請纓,於是做了個順水人情,讓楊素作為監工,委宇文愷負責整體的設計。楊素本以為再次贏了高鐸一局,殊不知已經落入高鐸的圈套。

岐山距離長安兩百多里,作為專案監工,要長期留守當地,即便來回往返於長安和岐山之間,也會耽誤很多時間,這就意味著楊素會暫時離開權力中心,不能第一時間獲得京城的消息。

起初楊素並未意識到這個問題,當他到達岐山勘察地形的時候,問一邊的宇文愷,修建宮殿需要多久能完成,宇文愷回答說需要五年。這個答案讓楊素聽得頭暈目眩。如果遠離朝堂五年,他自己早就被皇帝疏遠了。此時他才意識到自己掉進高鐸挖的坑裡。

為了在朝堂中站穩腳跟,楊素打算加快工期,準備兩年完成任務。

於是動用了行軍打仗那一套,徵集來十萬民夫,要求他們日夜不間斷的進行建造,違令者直接斬首。由於工期過於緊迫,民夫承受力達到了極限,死傷者無數。楊素將這些死去的勞役直接埋在地基裡。這座宮殿下方躺著無數死者的冤魂,或許為後續隋朝的命運埋下了伏筆。

在楊素建造宮殿的日子裡,楊堅認為自己對蘇威的懲罰過重,而且高鐸無法承擔所有的軍國大事,於是又恢復了蘇威的爵位,並讓其擔任納言一職,重新回到最高政治舞台。

看到蘇威崛起後,楊素心急如焚,繼續加快建造進度,想盡快回到朝堂之上,但民眾的承受力已經達到極限,每天死傷者不計其數。

西元595年,楊堅到民間暗訪,發現關中一帶出現大旱,百姓們民不聊生,於是選擇到泰山神廟為蒼生祈福,並反思自己的過錯,為此還大赦天下。就在楊堅向上天祈福後不久,楊素前來報告消息,說宮殿馬上完工,請皇上取名題字。楊堅眼見五年的工期兩年便完成,內心十分高興,並為宮殿起名為仁壽宮,寓意著堯舜行德,則民仁壽。

楊堅讓高鐸前去勘察宮殿建造情況,高鐸回來後如實匯報,說宮殿建造的宏偉壯觀,但美中不足的是死了幾萬民夫,而且死後直接掩埋在宮殿下面。

楊堅聽後火冒三丈。他剛去泰山神殿懺悔完,並且給宮殿起名仁壽,而楊素的做法不是給他貼金,而是打他的臉。於是仰天長嘆,說楊素此舉是陷他於不義。後來楊素知道了楊堅的反應,內心十分恐懼,急忙召集召集的幕僚商量對策。面對天子震怒,他的幕僚都默不作聲,不知如何應對。就在楊素一籌莫展的時候,有人站出來獻策。



暴愉。降麋溫煌釐! 10級以上雷雨大風!兩輪降雨過程"無縫銜接",冷空氣也在路上→

文化中國行| 古建老宅「活」起來千年水鄉文化煥發新光彩

開國中將,蘭州軍區第一任政委冼恆漢回憶錄(一)

深藍SL03換殼?馬自達EZ-6亮相北京車展增程/純電雙版本可選

盤點《西遊記》中那些可愛的妖精們,每一個都讓人心疼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劉備一生錯過的3位帥才:能力與才華都不輸諸葛亮,他們是誰

眾所周知, 劉備 是 蜀漢 的開國皇帝,也是三國時期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歷史人物,人生可以說是從微末到輝煌的縮影,也是坎坷與奮鬥的代名詞。 劉備出身於 涿郡 的,雖然聲稱是漢室宗親,實際上卻是一個布衣百姓,他的家境貧寒靠著織席和販鞋為生,然而這樣的出身並沒有阻礙他心中那份對榮耀的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