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April 29, 2024

溥儀:大清亡了?我照樣是皇帝!



01

根據《清室優待條件》,退位後的宣統皇帝,維持皇帝稱號,暫居紫禁城中華民國以對待外國君主之禮對待溥儀,同時,每年由民國政府撥款400萬,供養遜位的清室。

民國建立時,溥儀年僅6歲,清末的兩位帝國雙璧,慶親王奕劻在天津租界享受著貪污來的巨大家產,而溥儀的生父攝政王載灃則躲在家裡高高興興地抱孩子看星星,完全沒有爭權奪利,光復大清的想法。

而在紫禁城裡,小朝廷最高權力掌握在隆裕太后手中,隆裕太后和他小叔子不同,對大清「亡」在自己手裡這件事,一直耿耿於懷。

(陳沖版隆裕太后)



1913年,就鬱鬱而終。

此後,小朝廷又陷入「四宮之爭」——

後宮的四個太妃爭搶權力。

不過,很快地隨著溥儀長大,大婚,最終親政,這位遜位的皇帝,在1918年左右就成為了紫禁城的真正主人。

儘管他的皇權無法滲透到外界,但清室依然保留了對圓明園頤和園、東西陵園,以及大量皇莊的所有權,擁有的地契、房契,堆滿了幾個大倉庫;內務府宗人府太廟、上驛院、武備院等等皇家機構,也全部保留了下來。


1914年,為了省錢,溥儀曾下令裁撤人員,但裁撤後,吃皇糧的「流內」官吏,還有七百多人,紫禁城裡,還養著一千五百多名太監。

退位後的溥儀,雖然無法再統治一個國家,但所擁有的權力與享受,應該還是能吊打不少的小國國王。


02

溥儀的堂弟,愛新覺羅·溥佳,曾被帝師英國人莊士敦選中,去給溥儀當英文伴讀,他回憶過自己入宮時候的場景,說:「溥儀先下了一道上諭,指派他內廷行走,伴讀英文,賞在紫禁城內騎馬,每月賞銀80兩。

接到「上諭」後,溥佳的父親郡王銜貝勒愛新覺羅·載濤,連夜教導他面聖的禮節,第二天還要帶他先進宮,去「謝恩」。

紫禁城裡,遍地是護軍和太監,載濤是溥儀的親叔叔,清末最有權勢的宗親之一,但去見自家侄子,一個退了位的皇帝,依然不容易。

天還沒亮,載濤就帶著兒子,先去尚書房,又到奏事處,見了無數人,過了無數道手續,這才被批准,進入養心殿「朝見」溥儀。

進門,載濤要先給溥儀跪安,然後站起來,再下跪,說:「奴才帶領溥佳,叩謝皇上天恩。」說完,摘掉官帽放在地上,咚咚咚磕了三個頭。

完事後,還要再去後宮,去給四個太妃分別謝恩,這才算徹底完事兒。

走出紫禁城,太陽已經下山。

這一年,是1919年,民國的第八年。

五四運動的浪潮,已經席捲了北京城,而與之一牆之隔的紫禁城裡,卻還保留著森嚴腐朽的等級制度


03

當時北京城隍廟裡,有個蘇造肉專賣店,常給禦膳房供應,深受溥儀好評。

1924年的時候,溥儀順口一提,這家店的老闆就趕緊將自己侄子周金奎送進了宮當差,當了禦前外隨侍。

進宮當天,他先到養心殿給大總管邵白祿磕頭拜師,隨後大總管再給溥儀磕頭,感謝皇帝送他徒弟,他回憶說:「儘管當時小朝廷的財政狀況比較緊張,但溥儀的御膳依然奢侈,每天兩頓正餐,每頓禦膳房會準備四桌菜,一桌大約二十道菜,山珍海味一應俱全,但這些,溥儀通常是不吃的,因為他嫌禦膳房做的菜太多,掌握不好火候,所以另外聘請了幾個廚師給他燒菜。

周金奎的御前生涯,只持續了半年。

某天,他去給溥儀送西瓜,溥儀為了尋開心,突然從背後給了他一掌,周金奎當場摔倒,胳膊和腿都被摔傷,過了幾天,溥儀又擔心周金奎被他欺負,會報復他,於是將他趕出了宮殿。


04

溥儀在紫禁城內作威作福,這並不是他圈地自萌,與一班太監,外加滿清宗親們自娛自樂過家家,在紫禁城外,中華民國半殖民半封建的性質,決定了大清皇帝這個身份,依然影響力巨大。

當民國的官不妨礙當大清的奴才。

1913年,隆裕太后去世。

袁世凱北洋政府也派遣了代表團去給這個死在民國首都的大清太后送葬,率領這個代表團的,是國務總理趙秉鈞,趙秉鈞在大清生活了五十年,先後跟隨過左宗棠李鴻章,官至大清民政部大臣。

一進午門,趙秉鈞就迅速脫掉禮服,換上了清朝的素袍褂,然後畢恭畢敬地行了一整套三跪九叩的大禮。

後來繼承趙秉鈞國務總理位置的孫寶琦,那會兒也在民國代表團裡,但他一直穿著西式禮服,沒有換清朝朝服,於是被邊上幾個滿清遺老一通怒斥。

前清翰林梁鼎芬是孫寶琦的老朋友,他上來就問了孫寶琦一句,你是哪國人?

這直接問懵了孫寶琦。

緊接著他又繼續說:"你世受皇恩,當過大清的官,你今天穿這身衣服行這樣的禮,來見先帝先後,你是個什麼東西?"

孫寶琦面露愧色,不敢抬頭,連聲說:"我不是東西,我不是東西……"

趙秉鈞與孫寶琦,都是北洋政府中絕對的大人物,先後擔任過國務總理,但在他們心中,自己雖然是民國高官,但同時也還是大清的奴才。

這種心理,在北洋政府內並不少見。

他們竊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實,但依然將辛亥革命看成一場大逆不道的造反,當他們面對紫禁城裡的小朝廷與大清遜帝時,既有愧疚之情,也很害怕背負亂臣賊子的罵名。

首任民國大總統,後來稱帝的袁世凱,是大清覆滅的主要推手,不可能對滿清皇室有什麼敬畏之心,但他深知,自己的政府裡,像趙秉鈞孫寶琦這樣的人不在少數,例如他手下,所謂北洋三傑中的「北洋之龍」王士珍,頭上的辮子,一直留到了1915年,表示自己要給大清守孝三年。

後來當上民國總統的馮國璋,北洋三傑中的"北洋之狗",作為前清"禁衛軍都統",一輩子都用八旗士兵,做自己的貼身護衛,以示不忘大清"恩德」。

除了北洋軍閥,當時的廣西都督陸榮廷,身為舊桂系領袖,是民國初年實力派大軍閥,到北京來辦事的時候,還要特意去紫禁城求見溥儀。順便給溥儀進貢了一萬塊海洋。

作為回報,溥儀賞了他一個紫禁城騎馬,把陸大將軍感動得不要不要的。

因此,袁世凱常強調,民國的法統,源自隆裕太后的懿旨,這個民國,不是武昌革命黨造反得來的,這是大清皇上下旨建立的,自己這個大總統,也是在清帝「授意」下,從大清的「總理大臣」升級而來的。

所以,袁世凱當上正式大總統後,還特意給溥儀寫信,說感謝隆裕太后的懿旨,我才能當上臨時大總統,現在,我已經是正式大總統了,全靠隆裕太后以及大清皇帝您天下為公,五族人民永遠感激你們。

袁世凱這種曖昧的態度,給了很多滿清遺老一種幻想,認為袁大總統是曹操,野心大了點,但不會竄漢自立,弄不好時機成熟了還會還政於皇上,恢復大清江山。

直到1916年,這些人才恍然大悟,袁大總統確實贊成帝制,只不過贊成的不是他愛新覺羅家的皇帝。

值得一提的是,袁世凱稱帝後,清室內務府大臣世續等幾個比較識時務的人,聯名給袁世凱上書,恭喜他稱帝。

袁世凱極為高興,翻出他當年簽訂的《清室優待條件》補了一句說,這玩意兒將來我要給他寫進《中華帝國》憲法。


05

袁世凱死後,北洋政府中還有大批高官與軍閥頭子,繼續與溥儀小朝廷保持曖昧關係。

1917年,張勳幫助溥儀下崗再就業的行動,就是很好的體現。

張勳進京前,與包括馮國璋、段祺瑞在內的各路軍閥領袖,北洋政府高層開過會,打過招呼,這些人也大多都含糊不清地表示過支持,張勳這才發動了復闢。

後來段祺瑞帶兵終結了這場鬧劇,給自己刷了個「再造共和之偉人」的稱號,但他先是縱容張勳跑到荷蘭使館,接著又反复表示,復闢這事是張勳一人所為,清廷是被迫的,大家不要去找宣統皇帝的麻煩。

張勳也很快就被特赦,在天津租界過著幸福快樂的晚年生活。

後來,溥儀被馮玉祥趕出紫禁城,段祺瑞震怒,當著馮玉祥代表的面,一巴掌拍碎了茶具,說:

"《優待條件》這是我親手製定的,怎能被他一手撕破?"

隨後他親自致電清室,保證一定會全力保護清室的財產。

1921年,清廷傳出消息,溥儀決定給自己找個皇后,得知消息後,時任民國總統徐世昌,立刻派人進紫禁城提親,想把女兒嫁給溥儀。

過去他當過大清國師,現在還想當大清國丈。

張作霖得知消息後,也趕緊派人去提親,要跟徐世昌搶生意。

但滿清宗室對他們都不屑一顧,說大清滿漢有別,更何況這是皇帝,怎麼能娶漢人之女當皇后。

溥儀的婚禮聲勢浩大,各地蒙滿王公、吐司貴族、高僧活佛幾百號人趕來京城,要給宣統皇帝慶祝,各國駐華使節,請求參觀婚禮,但被清廷拒絕,只被允許大婚後,進宮向溥儀祝賀。

外國使節慶賀結束後,北洋各級大員,外加各省軍閥的代表,一共四十多人,也分別向溥儀致賀送禮。

其中,總統府侍從武官長蔭昌正白旗滿洲人,在前清已經混到陸軍大臣,溥儀婚禮當天,他先穿著一身西式禮服,給溥儀鞠躬,然後跑去隔壁,換了一身滿清朝服,說:"剛才這個是代表民國的,現在,奴才代表我自己,給皇上行禮。"

說完,跪在地上,咚咚咚磕起了頭。

北洋最後一個大軍閥,東北王張作霖和親家張勳一樣,都是起於"寒微",所以對大清更是"感情深厚"。

辛亥革命爆發時,張作霖只是個巡防營統領,他卻聯合了三十三個武將,一起給袁世凱發電報,要武裝勤王,如果不允許,那他就自己帶著親兵,去跟孫中山玩命。

民國後,張大帥始終不忘向溥儀表忠心。

1919年,紫禁城突然收到了一筆巨款,是張作霖代售東北地區皇莊的錢,當時各方勢力都在倒賣皇家財產,連清廷的幾個太妃都在偷東西往外賣。

張大帥賣皇產,還給溥儀分錢,把宣統和他爹載灃感動得熱淚盈眶。

溥儀被馮玉祥趕出紫禁城後不久,張作霖率領奉軍進入山海關,又趕走了馮玉祥,控制了京津一帶,他立刻派人去請溥儀與他見面。

見面之時,溥儀還在猶豫該如何稱呼張作霖,誰想到張作霖撲通跪地,喊了一聲皇上好,喊得溥儀心頭一暖。


06

北洋政府高層,以前清官員,或文化程度不高的軍閥為主,這些人既不懂什麼是革命,也不在乎民主共和,對大清充滿懷念,尚且可以用歷史局限性來解釋,但在中華民國裡,搶著喊溥儀皇帝的,還有很多新文化的名流。

新文化要搞,皇帝馬屁也要拍。

民國文化界裡,心懷大清的不少,這其中,對大清愛得最深沉的當然是辜負

除了他以外,還有很多文人懷念大清的統治,比如與嚴復在翻譯上,齊名的林紓林琴南,就經常念叨說:"民國亂糟糟的,還是大清好。"

他在《畏廬詩存》寫的序言,就能很好地展現他對大清與民國的看法,他說:

「是歲九月,革命軍起,皇帝讓政,聞聞見見,均弗適餘心,因觸成詩」;「十年來每下愈況,不知所窮,蓋非亡國不止,而餘詩之悲涼激楚,乃甚於三十之時」。

年輕文人中心懷大清的也不少,例如殉道而死的王國維

大清覆滅的那年,他年僅34歲,遠遠還沒到思維固化的年紀。王國維很早就接觸過梁啟超的作品,支持過戊戌變法,也去過日本留學。

但清帝遜位對王國維來說是五雷轟頂,終日以淚洗面。

1924年溥儀被驅逐出紫禁城時,他打算過自殺。 1926年王國維長子病逝,又給了他沉重一擊。

於是1927年6月27日,王國維跟同事借了五塊錢,搭計程車到頤和園,吸了一根菸後,縱身跳進了昆明湖,年僅49歲。

留下的遺書中寫著:

「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此事變,義無再辱。"

溥儀非常感動,下令封賞了王國維家人,並賜了一個「忠愨」的諡號。


07

如果說王國維作為一個舊文人,對大清有感情尚且可以理解,那麼某留美博士跑進紫禁城朝見皇帝這件事兒就顯得非常諷刺。

1922年,溥儀不顧他爹反對,執意在紫禁城裡安裝了電話,出於好奇,溥儀對著電話本隨緣撥號,先後打給了京劇大師楊小樓雜劇演員徐狗子等人。

莊士敦曾給溥儀介紹過胡適,說他留過洋,思想新潮,於是溥儀又給胡適打了個電話,說:"我宣統,你進宮,給我瞧瞧。"

於是胡適就跑進了宮,雖然沒給溥儀磕頭,但高高興興地喊了一聲皇上。

新文化運動主將,進紫禁城面聖喊皇上,消息一出,批評聲舖天蓋地。

九年後,《申報》說胡適獲得了蔣介石的召見,魯迅先生立刻寫了文章,還不忘把這件事拿出來嘲諷胡適。

事後,胡適反覆解釋說,這就是一件很隨意的事情,是一個無聊的少年與一個無聊的中年人的見面。

但根據莊士敦的回憶,胡適進宮前,特意去找了他,請教見皇帝的禮儀,事後,又給他寫信,說能夠親眼看見皇帝,這讓他深受感動。

為了紀念這件事,胡適還寫了一首詩,收錄於他自己的詩集中,為了防止讀者不知道這寫的是溥儀,他還特意在底下加了個註釋,這怎麼看,也不算隨意。


後來,溥儀被驅逐出宮,胡適作為段祺瑞任命的「善後委員會」委員,氣急敗壞,聲稱:雖然我不贊成清室保留帝號,但清室優待條件乃是一種國際的信義,條約可以修正,可以廢止,但堂堂的民國,欺人之弱,乘人之喪,以暴行強之,這真是民國史上一件最不名譽的事情。

胡適雖然說,他也不贊成保留帝號,也認為《清室優待條件》可以修正廢除,他只是反對暴力驅逐溥儀。

但他這種想法的本質,就是認為,民國的建立,是大清的施捨,是大清深仁厚澤的結果,並非革命勝利的成果。

因此,對待清室,要心存感激,不能欺負他們,還要將他們作為外國君主,要畢恭畢敬地供養著,而他滿口信義滿口條約,卻絲毫沒想到,1917年溥儀在張勳的幫助下,高高興興地實現了退休返聘,這種行為,早就嚴重違背了《清室優待條件》,此後溥儀還能在紫禁城裡多當7年皇帝,這已經是北洋政府的施捨。

突然又把胡博士拿出來說話,並不是想嘲諷他,而是想藉此說明,辛亥革命建立了一個民國,推翻掉了龍椅上的皇帝,但革命並不徹底。

政治上,不但將紫禁城留給溥儀小朝廷,在各地保留了一大群王爺,封建特權依然穩定;

文化上,也遠遠沒能推翻掉人們心中的皇帝權威,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華民國,還有很多人,既不理解民主和共和是什麼意思,也不相信皇帝是真的再也回不來了。

而像胡適這樣,留學過美國的新文化先鋒,不會真的希望帝制恢復,但還是認為,能夠獲得溥儀接見,這是一個極度光榮的事情。


08

得益於《清室優待條件》以及張勳、張作霖、胡適這些人對他的尊崇,溥儀在很長時間裡,依然維持了一個九五之尊的排場。

但這些儀典,本來是皇帝對外渲染權威的方式,但在大清覆滅後,卻成為了溥儀自我催眠的手段。

這些人的磕頭與馬屁,讓溥儀相信自己還是那個天命之子,是九五之尊。

於是,最後選擇與日本合作,建立了偽滿洲國,把自己從遜帝變成了一個偽帝,最後成為了新中國的戰犯。

而這些拍溥儀馬屁的人裡,還有很大一部分接近溥儀,就純粹是利用他迫切想要再就業的心態,來騙走他手中的錢。

(全文完)


參考資料:

《「末代皇帝」的三重鏡像一一論林紓、魯迅、貝納爾多眼中的溥儀形象》

《胡適進宮與溥儀的公眾形象建構》

《民國報紙圍繞溥儀第三次「登基」的新聞報道》

《溥儀出宮與北京知識界,以胡適為中心的考察》

《溥儀大婚中的民國角色》

《溥儀小朝廷的政治史研究》

《溥儀寓居天津時期復闢思想的萌生》

《王孫歸不歸-溥儀出宮與北洋朝野局勢的變化》

《偽滿時期的溥儀影像再塑與護軍興衰研究》

《張作霖與溥儀交往秘聞》

《紫禁城小朝廷的社會史研究》

《溥儀宮廷活動錄》

《我的前半生》

《遜清皇室秘聞》



重慶兩女子穿和服後續:身分被扒,跳舞動機竟是為了討好榜一大哥

女地下黨被抓,受獄警特殊照顧,請獄友吃東西:我家有幾條街

1950年,擺攤大爺接到毛主席親發的委任狀,納悶:主席怎知道我?

中國領土爭議深度解讀:歷史根源與外蒙古危機的深遠影響

俄羅斯應對外困的三大巧招:歸還外東北,助外蒙回歸,摒棄海參崴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劉備一生錯過的3位帥才:能力與才華都不輸諸葛亮,他們是誰

眾所周知, 劉備 是 蜀漢 的開國皇帝,也是三國時期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歷史人物,人生可以說是從微末到輝煌的縮影,也是坎坷與奮鬥的代名詞。 劉備出身於 涿郡 的,雖然聲稱是漢室宗親,實際上卻是一個布衣百姓,他的家境貧寒靠著織席和販鞋為生,然而這樣的出身並沒有阻礙他心中那份對榮耀的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