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une 12, 2024

劉備一生錯過的3位帥才:能力與才華都不輸諸葛亮,他們是誰

眾所周知,劉備蜀漢的開國皇帝,也是三國時期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歷史人物,人生可以說是從微末到輝煌的縮影,也是坎坷與奮鬥的代名詞。

劉備出身於涿郡的,雖然聲稱是漢室宗親,實際上卻是一個布衣百姓,他的家境貧寒靠著織席和販鞋為生,然而這樣的出身並沒有阻礙他心中那份對榮耀的渴望。


一直夢想著能夠重振漢室,恢復昔日的輝煌,可知最終還是失敗了,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身邊的人才太少。值得一提的是,假如當年他沒有錯過這三位帥才,結局或許就會有所不同。

劉備的發展史

劉備的政治生涯始於黃巾起義的鎮壓,在這場動亂中展現出個人武勇和領導才能,也正是在此期間結識關羽張飛,三人在桃園結義成為後世傳頌的佳話。

劉備的早期政治生涯並不順利,屢敗屢戰又屢戰屢敗,多次尋求庇護和支持,先後依附於公孫瓚陶謙曹操袁紹和劉表等人,這一時期顛沛流離失所四處奔波。

但即使在最艱難的時刻,也沒有放棄自己的理想和信念,最終迎來自己的轉捩點赤壁之戰



他與孫權聯手大敗曹操,從而奠定自己在江南的基礎,此後又憑藉諸葛亮的智謀奪取益州進一步擴大勢力範圍

巔峰時期的劉備成功建立蜀漢稱帝,國號漢、年號章武,想要恢復漢室的舊日榮光。在位期間注重農業發展,推行郵驛制度,也制定蜀科為蜀漢的繁榮打下基礎。

可惜他的統治時間並不長,人生晚年關羽被東吳所殺,他發動夷陵之戰為兄弟報仇,結果這場戰役以失敗告終,不久後病逝於白帝城,不得不將希望和理想託付給諸葛亮。

回首往昔,劉備的人格魅力是他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寬厚仁慈待人以禮能容納異己,吸引大批有才能的人才前來投靠。然而,在創業期間他依然錯失3位不輸諸葛亮的帥才。



其一陳登

陳登字符龍,是東漢末年的將領與官員,是三國時期不可忽視的重要人物。

他出生於官宦世家,自幼就展現出過人的才智和拯救世人的志向,早年被推舉為孝廉並東陽縣長,期間愛民如子頗有政績,徐州遭遇飢荒時妥善種植穀物減少飢荒的影響。

在陳登的政治生涯中,最為人所知的是他在呂布與曹操之間的智謀。呂布佔據徐州後,陳登名義上歸附他,但內心深知此人粗鄙暴虐不是治理亂世的人選。

他與父親陳珪合力阻止呂布與袁術的聯姻,直接削弱他的力量,隨後暗中與曹操結盟為攻打呂布提供內應,最終導致呂布的敗亡。



在曹操的賞識下,陳登被封為廣陵太守,在任期間明賞罰、重威治,使廣陵鬆弛的吏治為之一振。他也注意安撫民眾發展生產,使廣陵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氣象,贏得百姓的敬畏與擁戴。

陳登的軍事才能同樣不容小覷,在與孫策的軍事衝突中,他憑藉其智謀多次擊敗東吳的軍隊,為曹操在江南的統治奠定基礎。

只可惜,陳登的生命軌跡在三十九歲時戛然而止,如果不是因為英年早逝以他的才智,完全有可能在三國亂世中成就更大的霸業。

若你對此人有一定的了解,就會知曉他最初是徐州牧陶謙的屬下,陶謙死後為劉備效力過一段時間。只是當時劉備更重視武將,對陳登這樣的治世能臣並不側重,以至於後者轉投他人。



其二田豫

田豫字國讓、出生於漁陽雍奴,早年曾投入劉備,後來因母親年長回鄉。再度出山時便投靠公孫瓚,公孫瓚敗亡勸說鮮於輔加入曹操,從而正式得到曹操的任用。

田豫在曹操手下歷任穎陰、郎陵令和弋陽太守等職,所到之處都得到很好的治理,使得每一個地方都以亂始、以治終,政通民穩風俗得淳。

在軍事上田豫同樣表現出色,他曾徵討代郡烏桓斬烏丸王骨進、破軒比能;也曾參與對孫吳的作戰,在成山斬殺週賀、在新城擊敗孫權,為曹魏北疆的安定立下汗馬功勞。

田豫的一生充滿傳奇色彩,最出色的成就當屬在擔任護烏丸校尉期間,當時主要是管理少數部族,對兼併者予以壓服、對豪強者使其離散。



靠著強硬的手段與策略,使得胡人被嚇破膽,因此聲威震動沙漠。曹操南下戰爭多年,為何北方一直穩如泰山,主要就是田豫對胡人造成的威懾太大,就如同「張遼止啼」一般。

只可寫,他對北方的治理計劃還沒有完全實現時,就因幽州刺史王雄的黨羽詆毀而被調汝南太守、加官為殄夷將軍,即使如此在那個英雄輩出的年代也稱得上是一個傳奇。

田豫沒有像關羽、張飛那樣的個人武力值,但綜合能力卻不輸諸葛亮,如同上述所言他在劉備麾下時,對方更側重打天下的而不側重治天下的,以至於得不到重視而轉投曹操。

其三袁渙

袁渙字東漢末年陳郡扶樂人,出身於陳郡袁氏,是一位以儒學智慧著稱的人物,父親袁滂曾任漢朝司徒以清廉著稱。



根據相關歷史的記載,袁渙早年曾任郡功曹,後被公府徵闢,相繼被舉為高第、秀才。漢末戰亂時,他流寓江淮一帶,初為袁術所用後投呂布。

呂布與劉備的關係破裂後,呂布欲使袁渙作書誹謗劉備,袁渙堅決拒絕,即使在被武力威脅的情況下也不改其志,為何會如此呢?

主要就是因為當時做官還是以舉薦為主,而袁渙就是劉備推薦的(劉備之為豫州,舉渙茂才)。

下邳之戰呂布被殺後,袁渙得以歸順曹操,對此劉備並沒有爭取,又錯過一位治世之能臣。曹操對袁渙的德行和才華十分看重,任命他為沛國南部都尉,後又提拔為梁國相。



任職期間,袁渙以廉明幹練著稱,外表溫和而內心果斷深得當地百姓愛戴,治理地方時注重教育和訓誡。多年後因病辭官後,當地百姓仍非常思念他,後來被任為諫議大夫丞相祭酒

建安十八年曹操稱魏公,袁渙不得不再度入朝為官被任命為郎中令,代行禦史大夫之職,以敢諫直言著稱,數年後在崗位上去世,曹操為痛失一位人才而落淚。

正所謂"馬上可以打天下卻不能治天下",劉備建立蜀漢不久便去世了,究其原因還是前期身邊積累的武將太多,而像諸葛亮這樣的治世能臣太少,若是上述三人一直能夠帶在身邊重用,或許蜀漢的結局大不相同。

對於此事,你有什麼不同的看法呢?



西遊八扇屏興唐四功臣客串西遊記兩位成了民間門神

新一輪強降雨來襲,大雨暴雨高溫中心已確定,明日6月13~15號天氣

注意!廣東又要迎來像樣的"龍舟水",又是週末? !

夏日炎炎,何以解暑?請收下這份夏日消暑水果榜單

大暴雨!冰雹!雷暴大風!新一輪強降雨接踵而至!緊急應變啟動→

Tuesday, June 11, 2024

1989年,張群和張學良,一張罕見合影,兩位傳奇人物,享年101歲

1989年,一個秋日的午後,陽光柔和地灑在張群寓所的外牆上,張群、張學良以及趙一荻三位老人,在這個具有特殊意義的地方,留下了一張珍貴的合影。

鏡頭中的張群,儘管已經百歲高齡,但依然精神矍鑠,他坐在輪椅上,戴著墨鏡,儘管歲月在他的臉上留下了痕跡,但他的精神狀態仍然不錯,此時的張群退休多年,只擔任「資政」和「國大代表」的虛職。

不得不說,張群的長壽也是他人生中的傳奇,他活了101歲,比蔣氏父子還要長壽。在他的時代,許多政壇名人已經離世,包括何應欽、顧祝同等人,都沒有活過他。

張群是四川成都人,他先後畢業於保定軍校日本士官學校,這兩所學校的經歷不僅為他積累了豐富的人脈資源,更為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然而,儘管他在軍校中學習了許多軍事理論,張群在行軍打仗方面的才能卻並不突出。相反,他更擅長於政務處理,善於在紛雜的勢力中尋找機會與突破。

儘管張群的行政能力表現平平,但他卻因為資格老、年齡大、人際交往能力強和口才出色等特質,多次被委以重任。身為蔣中正的結拜兄弟,張群深得蔣家信任,一生為蔣家效力長達60多年,成為了政壇上的不倒翁,蔣經國對他也是尊敬有加。

不過就在1949年盧漢將軍決定雲南和平起義的前夕,張群誤打誤撞地被扣留在了昆明。當時,我軍得知這一消息後非常高興,甚至上級領導已經開始策劃將張群作為"人質"以換回張學良將軍的方案,但事情很快發生了變化,因為盧漢將軍從個人感情上考慮,最終還是釋放了張群。這個方案因此化為泡影,張學良將軍未能獲救,後來不幸被幽禁半個世紀。

值得一提的是,張群與張學良的私交相當不錯。兩人都是歷史上的重要人物,他們的交往也為後人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歷史記憶。更令人驚嘆的是,張群和張學良都在101歲時過世。



新一輪降雨高溫中心已定,大雨暴雨分佈如下,明天6月12~13號天氣

中國(雲南)—柬埔寨「遊雲南看吳哥」遺產地之聲系列活動啟動

6月11日早報|天津公車碰撞小車及行人致1死;U19國足勝韓國奪冠

《北平無戰事》裡,蔣經國為什麼要拋棄曾可達?

開國中將萬毅回憶建國前後調任了幾個單位彭老總問其願不願回軍隊

Monday, June 10, 2024

避權術:領導給的權力,有些只能看不能用,否則後患無窮!

【故事】休寧程信擔任南京兵部尚書,徵討川貴時,皇帝下詔給了他方便行事的權利,程信從出兵到勝利歸來,沒有為一個人封爵,也沒有殺一個人。共事的人議論這件事,程信說,「刑罰與獎賞是君主的大權,擔心朝廷外的事情不能夠成功才暫時借給臣子,萬幸事情成功了,臣子卻盜用權力,難道是為人臣子該做的嗎?

【解析】當時孫武為了謀取更大的軍事指揮權,在自己的求職資料《孫子兵法》裡夾帶私貨的一句話「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不知道害了多少人。因為他們不知道皇帝的權力猜忌心裡。

1.為了辦成事,不得不授權。

除非萬不得已,領導是不會輕易授權給下屬的,因為授權的過程就是局部失控的過程,組織裡出現自己的意志力無法完全到達的地方,領導的心裡會十分的恐慌。深怕這裡會出現是麼紕漏,基本上都會很焦慮。但是呢,作為領導不可能事事親躬,必然要授權別人去做事。領導對於授權的心態,就是,怕沒授權,無法隨機應變,辦不成事;又怕下屬得到權力之後,竊為私用,所以領導的內心十分的糾結。

2、所受之權,不一定都要用。

而獎罰的權力,韓非子理論裡認為是最大的權柄,這是最為敏感,最核心的權力。領導者出於階段性的有限信任,記住這是階段性的,只有辦事的時候才有,而這個信任並不是百分之百的。所以身為下屬,必須明白領導的授權糾結心理,以及核心權力的敏感度。當拿到權力之後,只能作為榮譽,而不能實際使用,一旦使用,領導的猜忌心裡就會深深的埋在心裡,所以獎罰大權一定要避嫌。

3.當時不說,事後必然追究。

程信如果按照自己的想法獎勵了人,無論怎麼公正,事後都會被猜忌,說是施私恩,在培植自己的勢力,處罰人,也會被領導認為是為了排除異己,大權獨攬。即使領導現在不認為,程信的競爭對手,或是嫉妒的人,也會在皇帝面前不斷的吹耳旁風,時間長了,皇帝自然就會受到影響。之前需要用程信不得不授權,但是使用完畢了,功勞逐步的淡忘,而曾經染指的敏感權力的行為,猜忌之心會逐步加深。

經過上述權謀網的分析,我們要知道避權術,就是在辦事的過程之後,一定要避開授權領導核心敏感的權力領域,比如獎勵、比如處罰,即使領導有授權,你也要當成是一種領導信任或是震懾下屬,不是自己的行事之道。因為一旦使用核心的獎罰權,事後就會被猜忌,事成之後,都會被反噬。因此,一定不能擅自做主,要記住請示,施恩和誅殺一定要請示,即使領導表面讓你自己做主,也要請示。

更多乾貨請關注微信公眾號「權謀智慧」-讓你的職場少走十年彎路!



天氣早知道:中央氣像台2024年6月11日全國天氣預報,高溫,暴雨

韓復榘被蔣介石槍決後,留下3位夫人5個子女,後來過得怎麼樣

賽龍舟最火爆,自駕遊仍是主流!端午三天湖南接待遊客1368.81萬人次

南京鎮江九連尖健行悲劇:一女孩高溫中暑不幸身亡,

悲劇!年輕女孩獨自徒步意外死亡原因曝光評論炸鍋:無知太可怕了

Saturday, June 8, 2024

一小國屢遭侵略,自願歸屬中國後,如今成為中國的一個“寶貝縣”

本文陳述所有內容皆有可靠資訊來源贅述在文章結尾

中國作為上下5000年歷史的古國,向來是弱肉強食,都想要擁有更強的實力稱王稱霸。

所以在古代,中國完整的土地上遍布著許多零散的小國,為了謀生,一般的小國大多都會投靠強大的王朝,為了自己尋求一處庇護所,在西域的一個小國也不例外。

為了躲避周圍國家的侵略,它選擇投奔風頭正盛的中原王朝,得到庇護後,小國也已經不願與中原分開,一直追隨著中原的發展,1950年成了中國的一個「寶貝縣」。

他究竟在哪,到底是什麼地方?

西域的小國

中國的新疆,在古代一直被稱作西域,而在這片土地的中央,繁衍了一個小國家,叫於闐,作為西域的一個歷史悠久,地勢險要的地區,經常會遭到周圍其他小國的侵略和騷擾。

由於苛刻的地理環境,所以這個國家的人口並不算多,所以顯得格外勢單力薄,而為了能夠應付外來的掠奪,於闐不得不拿出高價的保護費來謀求短暫的安寧,但是這也讓那些國家得寸進尺,這個小國的人民越苦不堪言。

最初中原和西域的接觸並不多,直至西漢時期張騁出使西域,才得以認識到這個人煙稀少的國家,在張騫《漢書西域傳》中也描寫到了於闐這個國家,它規模不大,經濟落後人煙稀少。

但這個國家的地理位置十分特殊,可謂是拿捏住了西北經濟上的命脈,不論是途經西域還是出口商品,於闐國都是商人的必經之路,所以這個優越的地理條件成功引起了鄰國的妒忌。

雖然身處戰略要地,但是長久的戰爭還是讓於闐的經濟持續倒退,戰爭擾的民不聊生,所以對於張騁的到來,他們還是滿懷著期待,畢竟西漢作為一個大王朝,從來不會去欺壓難以生存的小國,所以他們對張騖格外尊敬。

連年的徵戰已經讓於闍國支撐不住,但張騁出使西域還有個目的就是要與西域諸國聯手抵抗匈奴,如果各國都聯起手來,那麼匈奴的侵擾就會少很多,一定程度上能夠換來西域的安定。

在聽完張騁的介紹之後,於闐國的帝王帶張騁觀看了本國的軍事經濟,來表明自己的誠信,並表示自己可以歸屬於漢朝。

當時漢朝的皇帝是漢武帝,他在看了張騁帶來的地圖時,發現於闐國處於的戰略位置確實與眾不同,於是決定將於闍拉攏過來合作,有了於闐這個戰略要地的合作,漢朝很有信心掌握整個西域的大局。

而於闐也因為有了漢朝這個強大的後盾,成功在西域穩住了地位,那些想要進攻於闐的國家也因為漢朝這個強大的王朝後盾而忌憚。

而張騁去西域還有一件大事就是開通絲綢之路的發展,於闐作為經濟要地,來往的商人大批進入於闐,這個國家的經濟也飛速上漲,於闐在短暫時間內就恢復了曾經的昌盛。

曲折的發展

兩國在交流中逐漸交好,於闐向漢朝進貢上好的絲綢瓜果等,漢朝則是像於闐提供一些技藝和賞賜,在這樣的影響下,於闐的漢化逐漸加深,漢語也成了於闐所用的語言,兩地的風俗習慣交織傳承。

但隨著漢朝的沒落,於闐重新回到動盪不安的生活中,即便自身生活都不安定,於闐仍然將漢朝作為宗主國,不斷地向漢朝覲見,直至改朝換代。

但是於闐的艱難處境並沒有改善,那些曾經畏懼漢朝的小國重新開始對於闐的侵略,知道唐朝時,唐玄奘西天取經路過西域,親眼目睹了西域的戰亂不堪,於是上書唐太宗,企圖為這個西域小國求援助。

於是唐朝也向於闐出兵駐守,震懾著四周蠢蠢欲動的國家,唐朝商業繁榮鼎盛,與於闐的交流更多,兩國之間百姓來往密切,許多漢人也選擇遠去於闐定居,在唐朝時期於闐的經濟達到了頂峰。

於闐對中原王朝的感激之情不言而喻,即便後來唐朝衰敗,後面歷經幾次朝代的更迭,於闐也沒有停止對中原的進貢,一直保持著良好友好的合作關係,在《宋史》中明確記載著宋代時期於闐使者也不間斷的來進貢。

在清朝時期,於闐國的大使一路來到北京,向乾隆皇帝表明了他們歷史上下幾百年的深厚聯繫,並請求將於闐劃為中原的一片土地,這個請求一出就有很多人不解,在競爭極強的時期沒有國家願意放棄自己的主權。

但只有於闐明白,自己國家已經到了強弩之末,西域最繁榮的時期已經過去,為了能夠得到更好地發展,於闐不得不為自己找到一個好的歸宿,於是他就找到了一直交好的中原。

而且在於闐最繁榮的時期,也離不開中原的幫助,所以於闐的使者會提出這樣的訴求。

於是清政府答應了他的請求,將於闐收入到中原的領域,在新中國成立後,政府開始著重整改新疆地區,其中最為出眾的還是於闐改名的和田縣

「寶貝縣」的轉變

和田縣由於盛產和田玉而得此名稱,其中和田玉作為一種上等玉,因其圓潤飽滿,色澤華麗,所以一直都深受各個朝代帝王的喜愛。

但在當地,最初許多於闐人並不了解和田玉,只當他是普通的石頭用於建築,一直到改革開放後,和田玉的價值被人所知,所以大批的和田玉被挖掘,其高品質更是直接吸引各路商人前來進貨,一時間,和田玉的名聲遠揚。

和田縣不僅擁有大量豐富的歷史痕跡深受人們喜歡,他這裡還孕育的特色產業也非常的吸引人,這個晝夜溫差大,所以產出的瓜果格外的被人喜愛,還有其獨特的手工藝產品,特色美食,都將這個縣城打造成一個出彩的城市。

和田縣也作為一帶一路絲綢之路的發源之一,其手工藝品的技藝也漸長,各色地毯,絲綢等極具當地特色的物品,憑藉著質量的優質,遵循著歷代傳承下來的技巧,加上本地好的原料手工製作,其價值不斐。

他也因為上好的絲綢被譽為「絲綢之鄉」 ,將和田縣的絲綢更好地推廣到世界各地,這樣的一番聲譽也讓和田縣成了新疆GDP第一的縣城,雖然新疆地廣人稀,其惡劣的生態環境也一直影響著新疆的經濟發展,但隨著中國的西部大開發進程,新疆的經濟也如願穩定上升。

一個社會動盪的邊境小國家,為了尋求安定選擇放棄自己的主權從而融入到另一個國家,這必然是歷史所趨,於闐國作為如今的和田縣,也在不停的為中國的經濟發展提供自己的一份力量。

他也像徵著國家完整的必然性,他的波折將會永遠的記載於中國的歷史長河之中。

主要信源:

原文登載於光明日報2022年7月22日「再現古於闐國風采!新疆和田約特干故城正式開放」的報道

原文登載京華時報2010年8月23日「新疆與田發掘於闐佛國遺存」的報道

原文登載於百度百科中對於於闐國的報道

.



黃埔一期唯一被開除的學生,後來成我黨高級將領,是老蔣一生死敵

1951年,周恩來收到電報後大怒,親自下令逮捕兩名官員

嵐圖FREE 318將6月14日上市!多項升級,現已開啟預定

他是原國防部部長,抗美援朝時立下過一等功,女兒只是普通職工

大地歸私,貧富變天?歷史再現,重新檢視土地私有化與財富再分配

Friday, June 7, 2024

商鞅、張儀與範雎,三個“外國人”,是怎麼接力把秦國抬上天的?

戰國史,就是秦國的崛起、奮進史;而在這個過程中,除了掌舵的秦王外,對秦國貢獻最大的還有三位秦相:商鞅張儀範雎

這三個人都不是秦國人,他們為秦國服務的時段也很有趣:商鞅(公孫鞅)公元前361-338年,張儀公元前333-310年,範雎公元前270-255年(張、範兩人之間,掌握秦國大權的是外戚魏冉),三個「外國人」幾乎是以「接力」的方式,聯手推動了秦國一步步走向強盛。

那麼,他們各自在秦國的歷史中扮演了什麼角色呢?為什麼這三個「外國人」能左右秦國的發展?下面依序道來。

公孫鞅(商鞅):秦國崛起的引路人,秦王朝的奠基者

商鞅變法對於秦國的作用,可以用「脫胎換骨」四個字來形容。公孫鞅入秦前,秦國偏居西陲,長期被以魏國為首的三晉打壓,甚至還出現過數十萬人被吳起的數萬人擊敗的慘烈經歷;公元前362年,秦孝公即位時,秦國淪落到備受中原諸侯國歧視:

是時河、山以東強國六,淮、泗之間小國十馀...皆以夷翟遇秦,擯斥之,不得與中國之會盟。

中原各國,無論大小,都把秦國視同蠻夷。所以時年21歲的秦孝公決定奮發圖強,甚至對全天下宣稱,誰能讓秦國強大起來,自己願意給他「尊官、分土」的待遇。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在魏國鬱鬱不得志的公孫鞅,帶著李悝的《法經》,以及在魏國的所見所學來到了秦國。他在秦國推行的變法,並非是憑空創造出來的冒進之舉,而是依據當初李悝變法的理論、經驗與實踐,結合秦國文明落後、地貧人稀、制度僵化的現實,建立起了以法令為依據、以賞罰為工具,將功名利祿與農戰功績掛鉤;再加上郡縣制、連坐制,將各階層牢牢捆綁在君主的意誌之下,打造成了一部有序運轉的國家機器。

可以說,商鞅變法,讓秦國站在魏國這個戰國初期巨人的肩膀上,實現了跨越式發展。變法施行短短十年後,秦國變了一副模樣:

行之十年,秦國道不拾遺,山無盜賊,民勇於公戰,怯私鬥,鄉邑大治。

商鞅變法,是戰國時期力度最強、範圍最廣、執行最徹底的法家變革,甚至可以被稱為整個中國古代最系統化、最成功的改革(沒有之一)。

而其後秦國再度與魏國交手,被按在地上摩擦的就是後者了。西元前340年,商鞅率秦軍奪回了河西之地,標誌著秦國正式打破魏國的壓制,由此衝出關中、殺向中原;各國從此再無寧日,遭受秦國虎狼之師上百年的不間斷蠶食。

而在商鞅死後,他的變法並沒有被廢除,秦國繼續在他設計的道路上穩步前進,最終一統天下。其後,秦始皇以秦國的變法實踐為基礎,結合李斯韓非子等人的補充,初步建立起了其後中國封建時代大一統王朝的製度框架。商鞅不僅在秦國歷史上無人可及,在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史上也具有開天闢地的重要地位。

張儀:以連橫斷合縱,秦國對外戰略的破局者

張儀為秦國的最大貢獻,就是打破了齊、楚聯盟,解決了秦國東出的最大障礙。

在秦國拿下河東後,魏國一蹶不振,天下格局變成了秦、齊、楚三強並立的局面。齊國自不用說,透過桂陵之戰、馬陵之戰,把魏國拉下了頭號強國的寶座,趙、韓及週邊各國紛紛來朝,「於是齊最彊於諸侯,自稱為王,令天下。

楚國的實力則更不容小覷:齊國強是吧?那我就修理修理你,看看誰才是真正的老大。西元前333年,出於對齊、魏國互相稱王不忿,楚國揮師北上,在徐州擊敗如日中天的齊軍;公元前323年,楚國將領昭陽在襄陵擊敗魏軍後耀武揚威,其後調轉矛頭動向攻齊,齊王靠著縱橫家陳軒的幫助勸退楚軍。

而在此後,出於對秦國進入中原的戒備,齊、楚先後參加了蘇秦發起的合縱陣營。雖然期間六國聯盟屢次被毀,但齊楚兩大國關係相當密切,是實際上的盟友關係。根據《戰國策》記載,西元前313年,齊國甚至還幫助楚國攻打秦國並佔領了曲沃。

所以,秦國一直對這兩國恨得牙癢癢,特別是在齊國把燕國車了一遍之後,秦國的危機感更加強烈:東方竟然出現一個能跟自己匹敵的強國?絕對不允許!但以一敵二顯然不太現實,只好慢慢尋找時機。

西元前314年,帶領齊國邁向巔峰的齊威王去世了,當時20歲的齊湣王繼位,這在秦惠文王看來無疑是個千載難逢的機會。以三寸不爛之舌為武器的張儀,則成了他的殺手鐧。

早在西元前333年,張儀就來到了秦國,這段時間他一直孜孜不倦幫助秦國削弱、打壓自己的母國。當然業績還是比較優秀的,甚至還因功被封丞相。而當秦惠文王決意對楚、齊動手後,首先就想到了這個最擅長搞離間、破壞的手下。

接下來的情節大家比較熟悉:張儀來到楚國後,許下600裡商於之地的空頭支票,唆使楚、齊兩強斷交;楚懷王照辦後,他卻堅稱當初承諾的是6里地。其後惱羞成怒的楚懷王倉促派軍伐秦,卻在丹陽大敗、被陣斬八萬人,漢中地區也被秦國奪去;其後的藍田之戰中,楚國再次遭受重創,甚至差點被韓、魏兩國抄了後路,可謂偷雞不成蝕把米。

當然,其後張儀還有忽悠各國紛紛與秦國連橫的光輝戰績,但他對秦國的最大貢獻,首推這次對楚國的連環計。此事徹底改變了秦、楚、齊三強鼎立的割據,楚國地位一落千丈,其後在秦國的持續打壓下逐漸失去了逐鹿天下的資本,天下變成了秦、齊並列的格局。

張儀對於秦國而言,可謂及時下雨。當初在奪回河西後,秦國立即引起了東方各國的警惕,這也是蘇秦的合縱之策得以順利實現的外在原因。而張儀,則成了阻礙六國抱團的頭號攪局者。那時的戰國人,曾這樣描繪張儀等人的威力:"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此言並不浮誇。

範雎:遠交近攻、收回王權,秦國中後期戰略的操盤手

西元前270年,魏國人範雎逃到秦國,以「遠交近攻」的戰略,迅速博取秦昭襄王的信任。

宣太後、魏冉當政時,秦國延續著對東方各國的壓制,但戰略思維並不清晰,出於四面開火的狀態。就在同一年,魏冉曾越過韓、魏,不遠千里打擊齊國,但這以行動的目的只是為了擴大他的封地陶邑,對秦國的利益並沒有帶來增量,相反還會帶來四面樹敵的風險。

因此,範雎認為,為了提高秦國的擴張效率,不如向東交好齊國,將精力集中於家門口的韓、魏兩國,實現「得寸則王之寸也,得尺亦王之尺也"的目的。並且,在佔據兩國所處的中原核心區後,秦國就掌握了通往東方各國的中樞,進可攻、退可守,燕、趙、齊、楚國都將直面秦軍的兵鋒。

這項戰略得以實現的前提是:齊國願意配合。但對此範雎胸有成竹,十餘年前,曾爆發了「五國伐齊」的事件,齊國幾乎面臨了滅國之災。後來雖僥倖復國,但實力早已與幾年前不可同日而語,並且與東方各國已貌合神離。

這項策略立即得到了秦王的認可,並立即付諸了行動。其後,秦國基本上貫徹了這個戰略:安撫、麻痺齊國,大步吞食身邊的三晉。最終,到了嬴政時期,秦國按照韓、趙、魏、楚、燕、齊的順序實現了統一天下的夙願。

範雎對秦國的第二大貢獻:驅除「四貴」、收回王權。

所謂的四貴是秦昭襄王的四位親屬:舅舅笠侯魏冉、華陽君羋戎,弟弟高陵君涇陽君。秦昭襄王繼位30多年來,在母親宣太后的主導下,秦王的權利受到了很大製衡,正如范雎所言:「穰侯出使不報,華陽、涇陽等擊退無諱,高陵進退不請」。

這樣的局面其實很危險:戰國以來,那些王權被分散的諸侯國幾乎都會自我削弱,比如一代雄主趙武靈王分權給兒子,自己落得餓死的下場,趙國也失去了更上一個台階的機會;孟嘗君在齊國權力滔天,最終他為了爭權,竟然鼓譟各國伐齊,為樂毅當起了「帶路黨」。

如果說雄厚的國力奠定了秦國的發展下限,那麼,集中王權、規避風險,則關乎秦國的成長上限。在範雎的鼓動、規劃下,西元前266年,秦昭襄王廢掉母後,將魏冉、華陽君、涇陽君、高陵君全部驅逐,從此將大權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

大權在握,反過來又是落實「遠交近攻」戰略的組織保證。 4年後,在搶先中原高點—上黨地區的過程中,秦國與趙國之間爆發了著名的長平之戰,一舉將這個東方頭號軍事強國打得只剩半條命,此後的秦國,基本上已經沒了對手;秦昭襄王死後四年,嬴政接位,秦國統一天下的目標已觸手可及。

因此,我們可以這麼認為:商鞅、張儀、範雎三人,是聯手推動秦國邁向統一之路的頭號功臣。同時,從上文我們可以發現,他們的來源地出奇的一致:魏國。這怪像的出現,其實存在著必然性。

以人才為核心競爭力,秦國君主的意圖深藏玄機

商、張、範三人,都是魏國貴族政治的棄子。自從魏文侯去世後,也許是對本國的實力過於自信,魏國統治者逐漸失去了進取心,貴族政治再度復闢,連續幾任魏相都出自貴族;魏武侯即位後不久,當時最為頂級的的政治家、軍事家吳起,被魏相公叔設計逼走。

而衛國公孫鞅來到魏國後,恰好選擇了在公叔痤瘡手下效力,不過一直得不到舉薦。直到彌留之際,考慮到這位奇才已經不會危及自​​己地位,公叔痤瘡才向魏惠王大力推薦;但事出突然,公孫鞅壓根沒進入魏王的法眼。

張儀雖為魏國人,但他根本沒有進入魏國朝廷的考慮範圍:"儀遊諸侯無所遇,困於楚",靠著蘇秦的幫助才來到秦國。

而範雎則是去秦國逃命的。魏相魏齊輕信諦言,認為範雎向齊國洩露本國機密,因此不問青紅在白,將其打得半死,甚至讓食客向其身上撒尿羞辱。為了活命,範雎改名換姓,跟隨秦國使者王稽逃離了魏國。

魏國而這三人離開魏國後,無一例外把魏國當成了頭號報復打擊的對象。魏國的隕落,正是拜自己人所賜。

秦國為何能對外來人委以重任,甚至將國家發展大計全盤相託?所謂窮則思變,在公孫鞅入秦之前,秦國"地方千里者有五,而穀土不能處二,田數不滿百萬",就是地廣人稀、土地貧瘠;沒有實力,對外也是有心無力,常常被各國羞辱。

若一個人已經退無可退,就不會有所顧忌。國家亦如此,因此秦孝公才願意將改革大業全權交給公孫鞅操辦。而由此嚐到甜頭後,其後秦國對各國人才一直持開放、歡迎的態度,並依靠這種人才紅利保證了國家戰略的不斷更新。

任用外人來制定國家戰略還有一個好處:削弱本國的既得利益群體。一個國家在同一個軌道上行進太久,就會滋生一批既得利益者,為了維護現有權益,這些人天生對改革抱敵視態度;而任用在本國沒有裙帶關係、沒有利益糾葛的「外國人",則是秦國君主用來重新切割蛋糕、保持政權生命力的不二法門,甚至屢試不爽。

說穿了,外國人才只是實現目的的工具,秦王本人才是背後的操縱者。而在達成戰略目標後,這些「外國人」往往成為秦王用來平息眾怒、穩定人心的最佳替罪羔羊。這就是商鞅、張儀、範雎三人最後都難以善終的本質原因。

無論意圖如何,最終秦國確實依靠各國(尤其是魏國)的人才促進了國家實力的滾動增長,並最終讓嬴政"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禦宇內",依據統一中原,開創了中國歷史的新時代。

以史為鑑,講歷史只是手段,指導現實才是目的。重視人才,關係到一家、一國的榮辱興衰。希望我們的社會越來越重視人才的培養、保護、使用。

參考資料:《史記》《資治通鑑》《商君書》



文強想起來就生氣:要不是王耀武杜聿明胡鬧,1955年我能授銜中將

論男女平等的重要性

這3位隋唐頂尖大將,皆不在李世民麾下,若得其一早就得到天下了

上海高考作文評點丨浦東教發院研究員胡根林:認可度是這個社會唯一的度量衡嗎

數理化時代,山東越考越勇!八股文時代,不配給江浙提鞋

劉備一生錯過的3位帥才:能力與才華都不輸諸葛亮,他們是誰

眾所周知, 劉備 是 蜀漢 的開國皇帝,也是三國時期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歷史人物,人生可以說是從微末到輝煌的縮影,也是坎坷與奮鬥的代名詞。 劉備出身於 涿郡 的,雖然聲稱是漢室宗親,實際上卻是一個布衣百姓,他的家境貧寒靠著織席和販鞋為生,然而這樣的出身並沒有阻礙他心中那份對榮耀的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