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April 30, 2024

1935年,劉文輝假如炸了瀘定橋,紅軍可能全軍覆沒,他為何不炸?

一段血與火的歷史,一座小橋如何成為決定成千上萬人命運的關鍵節點,這簡直比電影還要驚心動魄。想想看,1935年,紅軍如果沒有奇蹟般地佔領了瀘定橋,他們可能就此覆沒了。但這背後有一個更大的謎團──為什麼劉文輝,手握重兵的四川軍閥,明明可以輕易地把橋給炸了,卻遲遲不下這個命令呢?跟我來一探究竟,看看這背後隱藏的歷史秘密是什麼。

1935年的春天,中國的大地正上演著一幕幕驚心動魄的戲碼。毛主席領導的中央紅軍,在長徵的途中遇到了巨大的挑戰。他們來到了四川的大渡河邊,這裡水流湍急,兩岸陡峭,過河?那簡直是難於上青天!

但別忘了,這可是紅軍,那些硬是用鐵肩撐起半邊天的人。在幾乎絕望的情況下,他們沒有放棄,而是用了一個幾乎不可能成功的計畫——強渡瀘定橋。瀘定橋,這座位於大渡河上的鐵索橋,成了唯一的希望。

大家都知道,戰場上的情況是瞬息萬變的。紅軍面前有國民黨的重兵圍堵,背後則是個茫茫的大山。在這種生死關頭,紅軍的勇士們展現了非凡的勇氣和智慧。他們不僅奇蹟般地佔領了瀘定橋,而且還確保了整個部隊的安全過河,這簡直就像是從鬼門關前搶回了一線生機。

但說到這裡,你可能會問,劉文輝那邊呢?他手上有的是兵,有的是砲,為啥就是不炸橋呢?

事實上,這背後的邏輯和人性的複雜遠比我們想像的還要複雜。劉文輝雖然是個軍閥,但他也不是鐵石心腸的人。在戰爭這種事情上,很多時候決策並不是單純的軍事邏輯,還可能牽涉到政治、心理甚至是個人恩怨。

再說了,劉文輝也許還有其他的顧慮。他會不會擔心一旦橋被炸毀,自己在未來的軍閥混戰中失去了一個重要的戰略點?或者,他是不是還有一絲希望,透過留一線生機來和紅軍建立某種聯繫,為自己留後路呢?

這些都是可能的。戰爭,從來都不是簡單的黑白分明,它是由無數人的選擇和決斷交織而成的複雜畫卷。

而紅軍的成功過河,更像是一次天助我。你想想,一支被敵人重兵圍困,處於絕境的軍隊,最後竟然能翻盤,這不僅是軍事戰術的勝利,更是精神力量的勝利。紅軍的勇士們用他們的生命和血,鑄就了一段傳奇。瀘定橋的風雲變幻,不只是一座橋的故事,它是關於信念、勇氣和犧牲的故事。

讓我們繼續深入挖掘,1935年的那個春天,紅軍如何在眾敵環伺中,完成了這場看似不可能的任務。紅軍的指揮官們展現了非凡的智慧和決斷力。面對瀘定橋幾乎不可能的挑戰,他們沒有選擇回頭,而是決定一搏。可以想像,當時的情景一定緊張到了極點。紅軍的士兵們,他們每個人都清楚,這可能是他們生命中最後的戰鬥。

但這就是歷史的魅力所在,總有那麼一些時刻,幾乎能夠決定未來的方向。紅軍的這次成功過橋,不僅是技術上的勝利,更是在精神上給了士兵們極大的鼓舞。他們知道,只要還有一線生機,就絕不放棄。

回到劉文輝這邊,他的猶豫和最終的決定不炸橋,也許正是在無形中幫助了紅軍。在這種情況下,往往軍事決策背後的心理戰和政治考量是複雜的。有時候,保留一座橋樑,可能比毀掉它帶來的後果少很多麻煩。

而且,我們不能忽視的是,即便劉文輝想炸橋,他的部下中可能也有人不願意看到這樣的結果。畢竟,戰爭的殘酷不僅僅是軍閥和將領之間的對決,還關係到無數普通士兵和百姓的生死存亡。這一點,在那個動亂的年代裡,特別重要。

再說到紅軍的策略,他們的行動迅速而果斷,展現了非凡的團隊合作能力。在過橋的關鍵時刻,每位紅軍士兵都清楚自己的任務和責任,這種高度的組織性和執行力,是他們成功的關鍵。

而這場戰鬥的成功,也給了紅軍以後的戰鬥帶來了極大的信心和動力。他們知道,無論前路多麼艱難,只要團結一心,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

這樣的故事,放在今天來看,依然能激勵人心。在我們每個人的生命中,不也常常會遇到看似無法跨越的障礙嗎?但是,正如紅軍在瀘定橋的那場戰鬥,只要有決心,有信念,再大的困難也不是問題。



真實日軍侵華照片集萃:20張罪證,展現侵華戰爭的恐怖與殘忍

上海女商人資助一名落難青年,20年後再相見,青年已是兵團司令

2024中國地理學會春季年會暨中國地理編輯出版年會在鄭州舉行

95後"鐵路指揮官",工作中奏出"安全樂章"

又是唐山,多位官員被查!唐山原人大常委會主任被查,水是真深呀

俄羅斯視角解釋:二戰時期日本沒有配合德國進攻蘇聯的7個原因

俄羅斯的視角,如何解釋1941年希特勒閃擊蘇聯後,在蘇聯最危難的時刻,日本沒有趁人之危配合德國東西夾擊蘇聯,反而從頭到尾都老老實實地遵守《蘇日中立條約》,在中國東北按兵不動這件事情的?

今天的俄羅斯人會認為這是日本遵守契約精神講武德的表現嗎?是否會感謝當年日本的不殺之恩?

另外為什麼俄羅斯視角的歷史學還認為,蘇聯也老實地遵守了《蘇日中立條約》,1945年蘇聯進攻日本關東軍的行為,完全符合條約規定,不存在蘇聯背信棄義撕毀條約一說?

二戰時期日本進攻蘇聯構想路線

由於二戰是一場關乎國運的大戰,這些問題在俄羅斯歷史愛好者中被討論得相當激烈。綜合了許多俄文文章的觀點,先來回答第一個問題,從俄羅斯人的歷史視角來看,日本人之所以在二戰中沒有攻擊蘇聯,主要有以下七點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日本選擇了熟柿子策略。日本其實早就有了撕毀《蘇日中立條約》的衝動,但日本人想學美國的坐山觀虎鬥,想不費吹灰之力地捏軟柿子,卻最終沒等到理想的機會。

證據就是,1941年6月希特勒閃擊蘇聯後,日本就開始異常地大規模大規模向中國東北增兵。 1941年7月7日,日本陸相東條英機還下令實施「關特演」計劃,該計劃的主要內容是等到歐洲戰局明朗,德軍取得明顯優勢,蘇聯遠東軍西調過半時,日本對蘇聯遠東發動全面攻擊。為了配合這項計劃,到了1941年年底,駐紮在中國東北的日本精銳部隊關東軍數量達到了歷史最高峰,高達85萬人之多,再加上各路偽軍,當時日本在中蘇邊境屯兵已達恐怖的上百萬之多。

日本這種一邊積極備戰等待機會,一邊對蘇德戰爭持觀望態度的戰略被稱為「熟柿子戰略」。該戰略的主要想法就是,等到德國攻陷莫斯科,戰局明朗,蘇聯軍力被消耗到頂點,兵敗如山倒的時候,日軍揮師北上摘取熟透的果實,屆時日軍將以最小的代價,一路推進到貝加爾湖以西,徹底佔領蘇聯遠東地區

但沒想到,德軍的閃電戰在蘇聯失效,進攻連連受挫,始終攻不下莫斯科,前期戰局非常不明朗。等來等去蘇聯紅軍反而越打越猛,越打越強。日本等不到柿子熟透的那一刻,進攻蘇聯的計畫一再推遲,所以二戰期間日本一直在中國東北屯有重兵,但卻不敢越雷池一步。

第二個原因是,諾門罕戰役帶給日本人的心理陰影太大。 1939年5月日軍在中蒙邊境的諾門罕地區主動挑釁蘇軍,試探蘇軍的實力,結果被打得滿地找牙。日軍才摸清自己幾斤幾兩,他們的武器裝備和軍事戰鬥力和蘇聯的差距太大,所以不見到莫斯科陷落,日軍都沒膽子再次主動挑釁。

第三個原因,日本曾領教蘇聯的遊擊戰,對蘇聯遊擊隊也有心理陰影。蘇聯遠東地區地形複雜,幅員遼闊,山地太多,非常利於打遊擊戰。

1918年日本曾出兵佔領蘇俄遠東

1918年到1922年期間,日本曾經趁蘇俄內戰爆發的機會出兵8萬佔領過蘇聯遠東地區4年,當時的新誕生的蘇俄實力弱小,於是就組織遊擊隊不斷襲擾日軍,讓日軍始終無法在遠東站穩腳跟,再加上英法美等西方大國的聯合施壓,日軍最終在1922年全部撤離了蘇聯遠東。 1941年的蘇聯實力已今非昔比,即使日軍出兵打敗了蘇聯遠東正規軍,也難免會再次陷入蘇聯遊擊戰的泥潭,此時日本已陷入中國戰場泥潭,不想再多一個泥潭了。

第四個原因,當時的東南亞大多數國家都是英法美等國的殖民地,日本在二戰期間宣傳稱他們發動侵略戰爭的目的就是為了把亞洲人從西方殖民者手中解放出來,打的就是共榮的旗號,出兵東南亞可以憑藉這個冠冕堂皇的理由,得到很多當地人的擁護,減少阻力,並增強自己的實力。

第五個原因,整個二戰期間,蘇聯在遠東地區維持著數量龐大的兵力,並保持高度戒備,日本無法像偷襲美國珍珠港那樣以最小的代價偷襲蘇聯。

就算在蘇德戰爭最激烈的時候,蘇聯也選擇優先抽調貝加爾湖附近的兵力。而且抽兵之後就大力徵召當地的青壯年補充兵源。 1941年7月12日,蘇聯在歐洲戰場兵力損失極為慘重的情況下,日本參謀本部得到的情報卻顯示,中蘇邊境地帶蘇聯遠東軍沒有撤兵跡象,離中蘇邊境遠一點的遠東軍也只有17%的兵力被抽調到了歐洲,但隨後蘇聯又徵召當地人補充好了兵源。

因此蘇聯遠東軍數量基本沒變。再加上蘇聯武器先進,有大量戰鬥機轟炸機,離日本本土又近,日本怕一旦開戰,蘇聯的轟炸機會把日本東京炸成一面火海,所以日本不敢輕舉妄動。

第六個原因是,蘇聯遠東地區太荒涼,被開發程度很低,遠沒有東南亞地區的石油橡膠等戰爭資源豐富,對日本的誘惑力不夠大。蘇聯遠東雖然有石油,但當時大部分都沒有被勘探出來,更沒有開發成油田,蘇聯當時的產油區主要在高加索。即便日本花大代價佔領了蘇聯遠東地區,也得到不太多資源,得不償失。

第七個原因,二戰時期的日本海軍實力遠遠強於日本陸軍,二戰時日本陸軍的坦克在蘇軍面前像紙糊的一樣,但日本海軍的軍艦卻能在太平洋上和美軍一較高下,並打得老牌霸主英國海軍毫無還手之力。

而且日本陸軍和日本海軍互為冤家,彼此仇視,爭功心理嚴重。日本陸軍主張北進進攻蘇聯,而日本海軍卻強烈建議南下進攻東南亞。畢竟日本海軍沒有打過諾門罕這樣的敗仗,日本高層對海軍的實力更有自信,於是放棄了北進蘇聯,轉而選擇了偷襲美國珍珠港,進攻東南亞的方案。

但為什麼又說蘇聯1945年進攻日軍,不算背信棄義?

日本在整個二戰期間遵守《蘇日中立條約》沒有對蘇聯動武,但1945年蘇聯卻出動百萬大軍消滅了盤踞在中國東北的日本關東軍,這件事情常被日本人拿來證明俄國人不講信用喜歡撕條約。

俄羅斯角度的歷史學對此解釋為:他們1945年進攻日本時,已依條約規定退出了條約。因為《蘇日中立條約》中的第三條寫到:現行條約自締約國雙方批准之日起生效,有效期限為五年。在期滿前一年倘締約國雙方均未宣告廢棄本約,則有效期限即自動延長五年

蘇日中立條約內容

這段文字的意思是《蘇日中立條約》在簽訂滿4年之後,蘇日雙方就有權提前宣布退出條約。恰好該條約是在1941年4月簽訂的,4年後的1945年4月,蘇聯即將打敗德國,已經用不到這個條約了,於是蘇聯外交部就召見了日本大使,通知日本《蘇日中立條約》即將作廢。

因此條約已經提前一年,在1945年4月就依照規定程序失效了。所以蘇聯也老實遵守了條約,1945年8月蘇聯攻擊日本關東軍的行為,不能被說成是蘇聯背信棄義撕毀條約。



稀有照片:烏克蘭現在有多慘?數百萬人逃離家園,不屈不屈的烏克蘭人

真實日軍侵華照片集萃:20張罪證,展現侵華戰爭的恐怖與殘忍

上海女商人資助一名落難青年,20年後再相見,青年已是兵團司令

巴鐵中校飛行員,45秒打下2架印度戰機!印巴戰爭殲6傳奇

pura 70海外首拆來了:日媒拆了5年華為手機,得出一個結論

巨星隕落!曾兩次「辭官」的他,因病過世!

根據光明日報消息,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著名的礦床地質學家,安徽省原地礦局副局長、總工程師、技術顧問常印佛,於2024年4月27日因病醫治無效,在合肥逝世,享年93歲。

常印佛(資料圖來源:中國科學院官網)

從小立志做地質學家

常印佛1931年出生於泰州泰興,父親給孩子取了個意味深長的名字"印佛",希望他心裡能有佛家的某種境界。

常印佛的童年有幸福也有苦難。父母對家中唯一的孩子十分寵愛,尤其是師範畢業的母親不僅給了他最初的啟蒙教育,更以嚴格家教養他養成了良好的性格和生活習慣。抗日戰爭爆發後,社會動盪,常印佛留在家中隨母親學習四年。 1940年,因父親在抗戰後方染痢疾去世,他便與母親和年邁的奶奶相依為命。

常印佛的小學與國中是在日寇的統治下度過的,他目睹了同胞遭受欺侮和壓迫的深重苦難,於是暗下決心,一定要改變現狀,讓國家富強。好在家中有豐富的藏書可供閱讀,包括古典名著和現代著作,常印佛從中廣泛汲取營養,其中有一本《世界科學家列傳》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從中認識到科學世界的神奇和科學家的偉大,對科學產生了嚮往之情。

丁文江和嚴爽是泰興當地的兩位名人。丁文江是中國地質事業奠基者之一,領導了中國早期地質調查與研究工作;嚴爽則是著名的採礦和石油工程專家。

常印佛當時的理想就是效法丁文江和嚴爽,做一個地質學家,把祖國地下的資源開採出來,讓國家變得富強,所以填報高考志願時,第一志願和第二志願分別選擇了清華大學地質系和北京大學地質系,最後被前者錄取。

1952年,常印佛從清華大學地質系畢業。

常印佛(左一)在大別山響洪甸水庫野外讀圖圖源:現代快報

1955年起,常印佛調至華東地質局有色金屬辦公室工作一年,隨後又重返長江中下游野外一線,先後在374隊和321隊擔任技術負責人、總工程師,直到1964年底。若從畢業算起,常印佛在長江中下游從事野外一線地質工作近12年。

1977年起,常印佛先後任安徽省地質局(後改稱地質礦產局)副總工程師、副局長、總工程師、技術顧問。

1979年,國務院授予常印佛「全國勞動模範」稱號;上世紀80年代又先後獲「地礦部成果一等獎」(兩次)及「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

1991年,因在礦床學、區域成礦學和找礦勘探學等方面做出的一系列創造性的理論發現,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地學部學部委員(院士),也是當年唯一在省局系統內當選的地學部委員。

1994年,中國工程院成立,常印佛因在工程科技領域所做的傑出成就,被直接從科學院遴選為工程院首批院士。

野外走出的地質學家

常印佛是從野外走出的地質學家,學術研究與發現源自於大量的找礦實務經驗,體現出強烈的實踐與理論的互動,一生著述不多,但都極有分量。根據《安徽日報》報道,「此身許國無多求,樂在圖書山水間。」這是常印佛許下的錚錚誓言。他探尋地質寶藏,海外建立奇功,在區域成礦、礦床研究、找礦探勘領域中取得成果突出。

另據《中國科學報》報道,重視野外工作的理念伴隨常印佛一生,即便當選為院士後,只要有機會他仍親自到野外,放大鏡隨身必帶,每到一地都會用它仔細端詳岩石。他把野外當作教室和實驗室,從那裡發現真正的問題,也從那裡捕捉解決問題的線索。他對野外工作的益處深有體會,並深情寄語年輕地質工作者:「野外工作非常重要,對那些剛畢業的大學生,我積極鼓勵他們去野外,起碼在野外工作五到十年,然後再選擇研究機構、學校,從事教學、科研都行,但是最基本的素質要在野外培養出來。

常印佛在野外考察圖源:現代快報

淡泊名利,曾兩度"辭官"

身為兩院院士,常印佛虛懷若谷,淡泊名利,曾兩度「辭官」。 1982年,在選任安徽省地質局局長的民意測驗中,他得票數最多,但他卻推辭掉了:「自己是一名礦床學家,接近地質一線有利於做出更多的實際工作,發揮更大的作用。

1987年,地質部邀請他擔任地礦司司長,又被他婉拒了。常印佛認為,擔任司司長需要了解全國各地的地質狀況,而自己已經57歲了,​​等到了解透徹後也到了退休年齡,不如留在安徽更好地發揮餘熱。



武打明星孟海經典作品大盤點,演技與武術並重!

真實日軍侵華照片集萃:20張罪證,展現侵華戰爭的恐怖與殘忍

上海女商人資助一名落難青年,20年後再相見,青年已是兵團司令

2024中國地理學會春季年會暨中國地理編輯出版年會在鄭州舉行

中國科考隊員進駐北極黃河站開啟2024年度工作

太平天國的逃命專家,兩度參加北伐,全身而退,最後還神秘消失!

太平天國之中,有位將領,在太平天國初期北伐時,曾兩次參加北伐軍,在北伐軍主要將領全部戰死的局面下,但卻能安然逃回天京城,號稱逃命專家!

許宗揚,原名行十八,廣西人。

由於許宗揚身材高大、武藝高強,善使鬼頭大刀,很快便加入了反清復明的秘密組織天地會

西元1851年,洪秀全等人在金田發動太平天國農民起義後,許宗揚很快加入了太平軍,被楊秀清任命為御林侍衛,負責保護洪秀全的安全。

參加太平軍後,在楊秀清的提拔下,許宗揚參與了從湖南南京的多次戰役,勇猛善戰、屢立戰功。

太平天國定都南京後,許宗揚被封為殿左七指揮,成為太平天國的一位中級官員。

西元1853年三月,太平天國為了奪取北京消滅清朝,在楊秀清的安排部署下,命林鳳祥李開芳吉文元率兩萬精兵出師北伐。

楊秀清其實也安排了北伐軍的第二梯隊,負責配合北伐軍的主力,而許宗揚也參加了第二梯隊。

第二梯隊由朱錫琨黃益芸、許宗揚率領五千餘人,主要任務是渡江後在浦口一帶追趕北伐軍的主力。

但這支部隊不知道什麼原因,走錯了路線,跑到六合去了,結果遭到清軍的阻擊,禍不單行的是,他們的彈藥庫又發生了爆炸,損失了一千多人。

朱錫琨趁亂突圍,跑到安徽,最後和北伐軍主力匯合,而黃益芸則在爆炸中身亡。

許宗揚趁亂逃離戰場,但已經沒辦法再去和北伐軍主力匯合,只能逃回天京。

逃回天京後,由於許宗揚並非軍隊的主將,所以楊秀清並沒有對許宗揚進行懲罰,許宗揚繼續待在軍中。

八月,許宗揚跟隨翼王石達開西徵,徵戰安徽,克復建德、東流等處,十一月回京,因戰功升冬官副丞相

一年後,北伐軍在河北山東一帶遭遇清軍瘋狂的圍追堵截,情勢非常不利,林鳳祥和李開芳派人化妝逃回天京,向楊秀清火速請求援軍。

此時太平天國忙著西徵,兵力捉襟見肘,但楊秀清還是抽調了約7000人的軍隊,北伐救援北伐軍。

這支援軍的主將是夏官又副丞相曾立昌、恩賞丞相陳士保,同時楊秀清又命上次在六合死裡逃生的許宗揚一同出征,希望許宗揚能給軍隊帶來好運。

雖然軍隊人數不多,但太平天國初期的太平軍戰鬥力確實強悍,這支援軍北上安徽後,立即展現出了驚人的戰鬥力。

西元1854年2月17日攻下六安州(今安徽六安縣),2月21日至正陽關。 2月24日攻克頷上縣、3月1日攻克蒙城縣

進入河南境內後,北伐援軍又很快攻克永城縣

隨後北伐援軍又轉折向東,相繼攻克碭山蕭縣,進入徐州境內,沿途之上,附近的捻軍、流民不斷加入,北伐援軍力量不斷壯大。

3月14日,北伐援軍趁黃河斷流之時,大部隊花了兩天時間,成功渡過黃河,進入山東境內,很快便逼近山東河北交界的重鎮臨清

此時北伐軍主力被清軍圍困於河北阜城一帶,如若北伐援軍置臨清於不顧,一意北上,是有可能突破清軍的圍困,到達阜城,和北伐軍匯合。

但北伐援軍的幾位主將,並沒有太多的戰略眼光,一心想佔據臨清,奪取臨清的糧草輜重物資,獲取補給,所以在4月1日便開始了對臨清的猛烈攻擊。

清軍也知道臨清的重要性,在臨清重兵死守。

雖然經過十幾天的猛烈,4月12日北伐援軍終於攻破臨清,但知州張積功卻在城破前,孤注一擲,將城內的糧食縱火焚燒,致使城內的糧食、火藥、軍械均付之一炬。

北伐援軍得到的只是一座毫無用處的空城,糧草補給統統沒有,而且外圍的清軍也開始向臨清集結,情況變得非常危急。

北伐援軍的將士之中,許多人對救援北伐軍不抱任何希望,許宗揚和陳士保都建議南撤回家,但主將曾立昌還是堅持要救援北伐軍。

臨清距離阜城不到兩百里,如果救援,當然要兵貴神速。

4月18日,曾立昌派遣一支部隊出城向西進軍,想進入河北,但遭遇清軍勝保部的阻截,北伐援軍士氣大落,大敗而逃,甚至有千餘軍隊不聽指揮,直接南逃。

軍心徹底渙散,不要說救援阜城,再待在臨清,估計這支北伐援軍都要完蛋好,曾立昌只能聽從許宗揚和陳士保的建議,撤出臨清,南撤回天京。

但撤退談何容易,一路之上,清軍不斷跟隨追殺,北伐援軍損失慘重。

4月27日,北伐援軍向冠縣撤退,遭遇地主武裝和勝保部的夾擊,軍心大亂,潰不成軍。

5月3日北伐援軍退至徐州豐縣,僅剩千餘人,準備渡過黃河時,勝保又追殺而至,曾立昌指揮部隊渡河時,因受傷力竭,跳入黃河而亡。

曾立昌死後,陳士保和許宗揚率北伐援軍殘部渡過黃河,在蕭縣一帶打敗地主武裝,經永城進入了安徽境內。

5月14日,在鳳台一帶,陳士保戰死,許宗揚率殘部繼續南撤。

5月16日,許宗揚在穎上渡淮河,遭遇清軍,三戰皆敗,過霍丘又遇清軍,又敗。

但許宗揚不虧是逃命的專家,無論怎麼打敗仗,他總能安全保命。

最後北伐援軍的殘部只剩數百人,歸入六安的太平軍,而許宗揚自己則回到天京。

但這次楊秀清就沒那麼好脾氣了,對於北伐援軍的幾乎全軍覆滅,楊秀清勃然大怒,將許宗揚打入牢獄。

九月,許宗揚被赦免,參加了田家鎮之戰,後任北殿右二十承宣。

西元1856年,太平天國內部爆發內亂,楊秀清和洪秀全爆發權力爭鬥,洪秀全命韋昌輝率兵攻打楊秀清,而許宗揚對楊秀清十分怨恨,也配合韋昌輝帶兵誅殺楊秀清。

但之後許宗揚猶如人間蒸發般神秘消失了,也許戰死、也許病死,也許被俘,直到太平天國最終滅亡,他也沒有出現過,實在非常神秘!



全國女排冠軍賽江蘇隊奪冠

引發公憤!男子列車自稱腳痛拒讓道,售貨員無奈想哭!

稀有照片:烏克蘭現在有多慘?數百萬人逃離家園,不屈不屈的烏克蘭人

「五一」掀起縣市旅遊熱,湖北宣恩飯店民宿預訂量大增137.7%

真實日軍侵華照片集萃:20張罪證,展現侵華戰爭的恐怖與殘忍

偉人為華國鋒掃清障礙,兩年後他卻退隱,知情者:可惜了“好人”

在歷史的長河中,偉人的抉擇和決斷留下了深刻的印記。他面對挑戰時的果敢和智慧,成為後人學習的典範。然而,歷史的車輪不會停歇,每個選擇都可能引發連鎖反應。華國鋒的提拔雖然曾被寄予厚望,但最終的結果卻超出了偉人的預料。

這段歷史也反映了領導人選的重要性和團隊管理的挑戰。在選擇接班人時,不僅需要考慮個人的資歷和能力,還需要考慮整個團隊的平衡和穩定性。一旦錯失良機,後果可能不堪設想。

然而,儘管歷史會不斷重演,但每一次挑戰也是成長的機會。從過去的經驗中學習,加強團隊的凝聚力和執行力,才能更好地應對未來的挑戰。領導者需要時時保持警醒,審時度勢,以確保團隊始終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最終,歷史的評估需要時間的檢驗。無論是偉人還是華國鋒,他們都在時代的大潮中留下了自己的足跡。正如諺語所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唯有歷史的長河才能見證真正的英雄與傳奇。



1950年,擺攤大爺接到毛主席親發的委任狀,納悶:主席怎知道我?

大唐為何不徹底剷除安史叛軍餘孽,以至留下藩鎮割據的痼疾?

長徵中,李特跟李德對罵,毛主席說,彭德懷來了,李特連忙走了

北宋積貧積弱的罪魁禍首

西藏解放前有多黑暗?純潔少女被扒皮做法器,農奴是最上等的祭品

衰草王孫-最後的睿親王府世系傳承者

1923年,因為債務上的糾紛,'末代睿親王'中銣之前以十萬元價值抵押給洋行的、位於石大人胡同的祖產'睿親王府',被法院將所有權判給了債權人;而被迫從祖宅中搬出來後,中銣為了繼續維持奢靡的生活,拿著手中所剩不多的現金又買了一所二十多間房子的大宅子,再雇了十幾個男女僕役來伺候自己一家,還保持著'宗室王爺'的闊氣派頭。

不過奢靡的生活需要大量的金錢來維持,而中銣在多年間不斷地變賣祖產後,之前睿王府曾擁有的田地和古玩首飾基本被賣光,所得到的收入只能勉強維持目前的生活, '睿王爺'的氣派富貴生活,已經維持不了多久了。

在眼看就要耗盡家底的情況下,中銫最後把主意打到了睿王府歷代祖宗的祖墳上面,準備從祖宗們的墳頭內再撈一筆。

於是,中銫先找到了祖宗的墳頭邊(東直門外新中街的九王墳、朝陽區熏皮廠村二貝子墳、朝陽區單店醉公墳、廣渠門外馬圈儒王墳、西山五里坨睿王墳、朝陽區梆子井村睿王墳等處),讓人把祖墳邊的生長了多年的參天古樹伐倒、轉手變賣換成了現錢。

隨後,這幾處祖墳旁還剩餘的一千多畝空地(暫時還沒有修墓起墳),也被中銣以八元一畝的價格全給賣了;再到後來,祖墳空地上所殘留的磚瓦石片、享殿門窗、禦馱龍碑也都賣了。就這樣,搜刮祖墳的中銥又有了近兩萬元的巨款收入,總算可以再'瀟灑、氣派'好幾年了。

但短短的幾年之後,之前賣樹木、賣墳地的錢就又給敗完了,這一下中鎢再也沒有別的辦法可想,只能先賣掉所居住的二十多間房的宅院,換了個小院子住,又遣散了二十多個僕役,再把汽車也賣掉,弄些錢來勉強度日。

但這些錢也是杯水車薪,在不到一年時間就被中鎢全花完了;到了1931年的時候,已經窮困潦倒不堪、再也沒法子搞出錢來的中鎢,因為見到別家的王府子孫用「起靈」的名義,將自家祖宗的陵墓給挖開,把棺材改葬他處,而墓中的隨葬品就'妥善處置了'的先例後,覺得這是一個'發財'的大好機會,應該效法。

而外人要是說自己不孝、驚擾長眠地下的祖宗們--嗨!現在後人們都快揭不開鍋了,去拿幾件祖宗們墓中的寶貝來換點錢維持一下生活,地下的祖宗們應該不會怪罪吧。

這裡再多說一句--清朝滅亡以後,因為沒有了進項、生活難以為繼,所以前清王公的子孫後代們用'起靈'的名義行盜掘祖墳之實的事情,其實早在1915年的時候就有了,而第一個做這件事情的,就是康熙帝第五子恆親允祺的後人、輔國公氍森。

在氍森之後,克勤郡王府怡親王府、儀親王府、鄭親王府、履親王府、諴親王府等等落魄的王孫後代們,一來是手頭拮据、生活窘迫,不得不這麼做;二來當時他們老祖宗的墳瑩大多疏於管理、無法保證安全,而盜墓者的行動也愈演愈烈。

所以,與其讓盜墓賊搶先挖走了墓中的寶貝,不如讓後世兒孫們主動'起靈'帶走算了,也算祖先們為後代做了件好事。

因此,除了極少數極少數的王公墓地之外,其餘絕大部分清朝宗王的祖墳,後來都被後世子孫們主動的'起靈'、或者直接讓盜墓賊給'倒鬥'了。

而多次聽聞過、或直接見過同族內其他王府族人'起靈'事情的中鎢,在已經沒有更好的辦法弄到錢養家糊口的情況下,一狠心一跺腳,於1931年2月7日,偷偷地跑到了城外大興縣(今朝陽區)梆子井村的睿王府祖墳(之一)處,指揮十來名原看墳戶,以'起靈'的名義將其中的睿愨親王德長墓(也就是中銫的祖父墓)挖開,將其中的珍寶隨葬品一掃而空,德長的棺材則就地起出來,準備另外選了個地方象徵性地隨意下葬。

之前有文章說,中銪'起靈'的是睿親王府始祖-皇父攝政王多爾袞的墓,但這是誤傳,多爾袞墓在東直門外中新街,並沒有被中銣這個不孝子孫給挖了。

(不過多爾袞的墓也沒保留多久-1940年,侵華日軍將多爾袞墓拆毀,在原址修建了跑馬場。1954年,北京開始大規模建設城市,多爾袞的墓地舊址被徹底剷平);但假如中銥這次'起靈'的過程順利的話,那麼多爾袞的墓早晚也逃不過中銫下一次的'起靈'行動。

原本中銣以為,自己挖自己家的祖墳,又改葬了祖宗,這都是自己的家務,外人沒有插手的資格;而祖宗們的墳地一共還有十多處,要是一個一個的'起靈' ,再怎麼著也能維持個十年八年的生活,這樣算下來,差不多也夠自己一輩子的花銷了(至於自己死後的事情,誰還管那麼多)。

但中銓沒有想到的是,其他王府的'起靈',那都是事先和當地的官府講好了,約定好日子、請來當地的官員和警察監督、站崗,以免引來其他人的覬覦和哄搶,這才能安安穩穩地辦好'起靈'這件事情。

(還有一件事情不便明面上說,那就是'起靈'後墓中的珍寶分配,官府和警察也是要參與的,比如毓森在給祖宗恆親王允祺'起靈'時,從祖墳中得到的隨葬品,當地薊縣官員和警察要分四成,斃森自己只拿六成;這樣,整個'起靈'過程才能順順利利、不招惹事後的麻煩,大家都好。

可中銥從小到大一向吃喝玩樂第一,其他人情世故、社會規則完全不懂;他只知道別人'起靈'獲利巨大,卻不知道這其中還有許多的'彎彎繞繞',好處不能一個人獨吞了。

所以,就在中鎢興高采烈地帶著從'起靈'的祖父德長墓中得到的許多金銀珍寶,準備回家將寶貝換成現錢用於繼續維持奢侈生活時,大興縣官府和警察後腳就馬上找上了門,直接在挖墓的現場將包括中銓在內的十一個人全部抓捕,罪名就是'公開盜墓'。

當年3月10日的北平《世界日報》第七版,以'前清睿親王墓被盜'為題目,詳細地報道了這起詭異的'盜墓案';之後的11日和14日,《世界日報》又繼續追蹤報道了兩天;一時間整個北平城都為此引起了巨大轟動,無論是前清遺老遺少,還是普通的平民,都在議論紛紛,談論長短,並對事件的主角— —中銓這個'敗家子王爺'如此沒品的行為鄙夷唾棄不已。

4月7日,中銪等相關案犯被大興縣公署押解至法院進行審判;最後,首犯中銣被判處了七年的徒刑,其餘同案犯也一一領受處罰。而隨著中銣的入獄,曾經顯赫一時的睿王府終於走到了大廈傾覆、猢猻盡散的末路地步,其僅存的家產細軟在混亂中被一掃而空,中銣的家眷子侄們也紛紛各尋出路,在社會上起伏沉浮、勉強維持著生計。

中銣是以'盜掘祖墓'的罪名入獄的,但他入獄後,睿親王府的祖墳墓地並未因此而得到安寧——在中銣入獄後不到一年,因為局勢混亂、無人管理,以多爾袞墓為首的多歷代座睿親王墓地就再次被盜,而盜墓者卻一直沒有被抓獲歸案,甚至根本不知道是誰盜的,最後也不了了之了。

入獄第五年時,也就是1936年,已經坐了五年牢的中銨因為得病且醫治無效(或者根本就沒有得到醫治),結果病重瘐死於獄中,卒年不詳,大約總在四十餘歲左右。 '末代睿親王'就這樣淒淒慘慘、毫無尊嚴地結束了大起大落、富貴和落魄並存的一生。

諷刺的是,中銣在獄中去世後,其遺體卻被侄子們(中銨本人沒有子女)安葬在大興縣梆子井村的睿王府祖墳中,也就是被中銨自己所盜挖的祖父德長墓附近;不知道到了地下,中銣有何面目去面對被自己挖了陰宅的祖父德長。

這裡最後再說一下末代睿親王中銣長侄的故事————

中銣的長侄、中銘的長子頤豐,在中銣判刑入獄時已經十六歲了;當伯父入獄、家族傾覆的厄運來臨之時,頤豐只得被動地提前承擔起養家的重任,帶著母親和年幼的弟弟妹妹們艱難地度日。

而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從這時起,頤豐就改名為'金寄水'。

此後,家族傾頹、一貧如洗的金寄水只得帶著兩個稍大一點的弟弟,靠走街串巷打小鼓(收衣物破爛)、上鬼市(半夜開攤、天明結束的集市)擺小攤、做短工維持生活,贍養母親及兩個妹妹。

七七事變日寇侵華,北平不幸淪陷,當時已經二十二歲的金寄水帶著兩個弟弟和兩個妹妹在社會底層掙扎著生活;當時的他們,只能依靠典當衣物家具等勉強度日了。

這時候,有些親朋好友想幫他在偽政權內謀個職務糊口,養活弟妹,但金寄水回答說:

"我不能為了五斗米而向非我族類的外國人折腰!"

始終拒不就職。

1939年,偽滿的"宗人府駐京辦事處"偶然間得知了睿親王府還有這麼一家子直系子弟,於是派人前來動員身為長子的金寄水去偽都"新京" (長春)承襲「睿親王」的世襲爵位;金寄水又是斷然拒絕,硬邦邦地回復來者說:

「我金某人就是餓死在長街中,也絕不能向石敬塘之輩叩首稱臣!"

就這樣,堅守民族氣節的金寄水在生活極度窘迫之中,寧肯三餐不濟,也絕不出賣自己的良心,硬是撐過了八年的淪陷歲月。當時飢寒交迫的他曾寫過一首詩來鼓勵自己:

「不把深杯便索然,況逢燈節雪連天;衣裳典盡箱何用,抬向長街換酒錢!"

1945年勝利後,北平光復,而立之年的金寄水早已家徒四壁、身無一物。但得益於幼年家境富足時的良好教育,金寄水的國學文化素養很高、詩詞歌賦樣樣精通、字畫方面十分出色,是合格且出色的傳統文人底子。

於是,應關心自己的親友之約,金寄水進了民營的北平《商業日報》工作,先當編輯後又當記者;當時他寫了幾部連載小說《惆悵西風》、《夢裡朱門》 ,及系列短文《秋齋碎墨》,可惜因刊登的雜誌中斷出版,幾本小說都沒能完篇。

金寄水是傳統的舊式文人,雖然從事文字編輯工作,但只能勉強維持溫飽;對於貧困的生活,他依舊老實實、規規矩矩度日,沒有什麼短處和污點讓人抓小辮子;因此,北平解放、新中國建立後,金寄水在人民政府中有了正式的工作,加入了'北京大眾文藝創研會',還當選為執行委員,並擔任《說說唱唱》和《新民報曲藝副刊的編輯。

1954年,金寄水出席了北京市第一次文代會,擔任了《北京文藝》的編輯,是著名的文藝工作者、作家老舍先生的直接部下。當時每一期的《北京文藝》定稿清樣,都是由他先送到老舍先生家中,由老舍先生審稿看完後,再由他取走交付刊印。

1962年,金寄水調到北京市戲曲研究所工作,在這裡一直工作至退休;"十年"期間,因為自己的'腐朽貴族王公家庭出身',金寄水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牽連和衝擊。在此時期內,金寄水不但心情上很壓抑、工作上很艱難,生活上也很拮据。但他還是兢兢業地從事本職工作,與其他同事一起,為人民衛生出版社校點了古典醫藥巨著《本草綱目》。

改革開放之後,年過六旬的金寄水終於獲得新生,他重新修訂並發表了自己創作的'紅樓夢外篇'小說《司棋》,參加了北京戲研所的《京劇劇目詞典》編纂工作;又陸續撰寫了以《客窗雜憶》為專欄標題的一批散文和掌故札記,作品次第發表。

從1950年開始,金寄水就租住在東單三條24號院的後院、一間10平米的小屋內;後來,他又先後搬到了崇文門外豆腐巷內、著名京劇大師馬連良先生舊居中的一間很窄的西廂房中,以及建國門外的胡同內;在這幾處居所中,他住了近三十年。

直到晚年時,金寄水才在'落實黨的知識分子政策'過程中,搬到了紫竹院對面、屬於文聯所有的'高知樓'內一套三室一樓的寓所居住;工作和生活條件的極大改善讓金寄水的心情十分寬慰,於是躊躇滿志地想要寫一本有關自己早年間生活的'回憶錄',還要編自己的詩集。

原本金寄水計畫在幾年之內,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創作一部反映封建統治階級腐朽本質和最終崩潰結局的長篇小說,名字都取好了,叫《衰草王孫》(就像曹雪芹著寫'紅樓夢'一樣);但天不遂人願,1987年,金寄水老先生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72歲,他想完成要的《衰草王孫》著作,成了再也無法截稿的、永遠的遺憾。

隨著最後一位在公開的文字史學資料中留有事蹟的金寄水老先生的去世,經歷了三百多年曆史風雨的'睿親王府'中的人物和故事,就徹底地劃上了句號。

雖然金寄水老先生有子孫後代,但他們早就融入了現代社會和普通的人群中,不再具有特殊的身份和地位、以及需要特別記載的事蹟;三百年多前由始封者多爾袞所開創的睿親王府的世系傳承,記錄到其第十二世裔孫金寄水(頤豐)老先生這裡,便算是圓滿地結束了。

昔年曾向五陵遊,子夜歌清月滿樓。銀燭樹前長似晝,露桃花裡不知秋。

西園公子名無忌,南國佳人號莫愁。今日亂離俱是夢,夕陽唯見水東流!

——————————長篇連載《和碩睿親王府的人物和故事》全文完。



警惕禽流感!美國農業部加強乳牛相關供應鏈檢測

中疾控:所有入境中國的人員,新冠病毒核酸要抽檢!

美國人不懂:中國為什麼不害怕美國!

小湖觀天丨「五一」出遊擔心下雨?熱門城市「晴雨表」來了!

蘇聯倒塌前夜,葉爾欽當著眾人面呵斥戈巴契夫:你做錯了

Monday, April 29, 2024

變革醞釀的兩種表現:烈火烹調油,或是一潭死水

歷史上不乏在危機四伏之時,國家面臨生死抉擇的瞬間。在這樣的歷史關頭,統治集團的選擇往往能夠決定一個國家的命運走向。

今日,當我們置身於全球化與資訊化迅速發展的大背景之下,各國內部的階級矛盾與日俱增,這種矛盾的激化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在此情形下,統治集團面對的選擇愈發嚴峻:是堅守已久的舊秩序,還是勇敢地邁向必要的變革?

許多國家的統治集團在階級矛盾激化到幾近炸裂的邊緣時,才開始考慮改革的必要性。改革的觸發點往往是問題的累積到了一個無法迴避的地步。在這過程中,統治集團內部的觀念和立場出現了明顯的分化,改革派和保守派的對立逐漸尖銳化。這種內部的鬥爭不僅關係到政權的穩定,也影響國家的未來發展。


矛盾困境

在多數國家的發展歷程中,階級矛盾總是不斷演化的社會現象。從工業革命後的勞資衝突,到資訊時代數位鴻溝,階級矛盾層出不窮,不斷重塑社會結構與政治力量的平衡。統治集團面對這些矛盾,往往在無法再透過舊方法調和時,才會被迫思考根本的改變。

在當前的全球化浪潮中,經濟的快速發展並未能惠及所有階層,反而加劇了貧富差距。例如,在某些發展中國家,富裕階層透過控制政策制定過程,進一步鞏固了自己的經濟地位和政治影響力,而底層民眾則因為教育和資源的不對等,越發邊緣化。這種階級分化的加劇,為社會撕裂埋下了隱患。

統治集團內部,對待改變的態度也是複雜多變的。有識之士看到社會裂痕不斷擴大,意識到如果不採取行動,國家可能會走向不穩定甚至崩潰。他們倡導改革,試圖調整政策,以緩和緊張的階級關係。然而,也有部分人壁壘森嚴,他們擔憂變革可能動搖自身的權力和利益,因此寧願維持現狀,即使這意味著衝突的不斷升級。

這種內部的分歧與矛盾,影響著改變的進程與方向。當階級矛盾激化到某種程度時,如果統治集團選擇忽視底層民眾的合理訴求,維持舊有的秩序,那麼社會的不滿情緒將轉化為各種形式的抗議和反抗。歷史上不乏因應對危機不當而導致的政權更迭或社會大動盪的例子。相反,如果統治集團能夠適時地推動和實施有效的改革措施,不僅能夠緩解緊張的社會矛盾,還可能為國家帶來新的發展機會。

如此,統治集團在面對無法調和的階級矛盾時的選擇,無疑是決定國家未來走向的關鍵。他們的決策不僅需要勇氣和智慧,更需具備遠見。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任何選擇都不再只是國內問題,其影響和後果都將在更廣闊的舞台上展現。因此,深入理解這些背景和動態,對於預測和引導未來的政策走向至關重要。


曙光-醞釀階段的力量

當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觀點達到頂點,改變的種子開始在深層的土壤中萌芽。變革成功進入醞釀階段,不僅需要矛盾的積累,更需有識之士的勇敢站出來,以及底層民眾的強烈呼聲。

首先,受創傷階層的抗議和要求成為推動改變的直接力量。這些聲音來自那些最直接受到不平等、不公平對待影響的群體。他們的抗議不再是孤立的吶喊,而是形成了浩浩蕩蕩的社會運動。例如,法國大革命前夕,第三等級的負擔加重與政治權利的缺失,最終引爆了推翻舊秩序的浪潮。

接著,有識之士在統治集團內部發揮不可或缺的作用。他們通常是具備前瞻性的思想家或政治家,能夠洞察社會矛盾的根源,並且敢於提出解決方案。他們的覺醒往往在深刻的社會危機面前,意識到只有根本的製度變革,才能挽救國家於危機之中。在美國民權運動中,如馬丁路德金等領袖的思想和行動,就極大地推動了種族平等的法律變革。

然而,變革的道路絕非坦途。既得利益者的存在,使得變革過程充滿了阻力與挑戰。這些人或群體堅守既有的利益不放,擔心改變會動搖甚至顛覆他們的權力基礎。他們可能採取各種手段,包括利用媒體、制定反對政策,甚至訴諸暴力,來阻撓改變的進程。

在這種複雜的內部鬥爭中,變革的醞釀階段顯得特別關鍵。這是一個觀念和力量的激烈碰撞過程,也是決定變革能否最終實現的關鍵時期。透過歷史上無數的變革案例可以看出,只有當推動改變的力量能夠克服阻力,形成廣泛的社會共識時,改變才可能成功。

正是在這樣的歷史關頭,我們能夠看到改變的曙光。這種曙光不僅照亮了前進的道路,更指引著國家和社會朝著更公正、更合理的方向前進。透過這一階段的不懈努力和奮鬥,變革的火種能被點燃,並最終照亮整個國家的未來。


變革未發生時的窒息

當變革的曙光未能穿透厚重的陰雲時,國家往往面臨一連串的悲劇性後果。當統治集團缺乏遠見,堅持守舊,不願意或不敢實施必要的變革,國家的未來將可能步入衰退甚至崩潰的境地。

在這種情況下,僵化的官僚體系成為改變難以進行的一大障礙。歷史上不乏因為官僚體系的保守和效率低下,導致國家錯失發展機會的例子。例如,晚清時期,面對西方強國的壓力和國內日益激烈的社會矛盾,清朝統治集團的保守派大多時候選擇維持現狀,拒絕進行深層的政治和經濟改革。結果,不僅未能有效應對內外壓力,也加速了帝國的衰敗。

缺乏改變意願的統治集團往往忽略了階級矛盾的激化,這不僅導致了社會不穩定,更可能引發暴力衝突。社會各階層因為利益被忽視和壓制,逐漸失去對現有政治體制的信任,進而採取更激烈的手段來爭取權利。這種內部消耗的增加,耗費了大量的社會資源,進一步削弱了國家的整體實力。

同時,當變革未能發生時,國家在國際舞台上的競爭力也會受到影響。因為沒有及時的政治和經濟改革來適應全球化的要求,這些國家往往在科技、經濟、軍事等方面都落後於其他國家。如此,不僅國家的軟實力受損,其地緣政治的地位也將受到削弱,使國家在全球化的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

因此,變革的缺失不僅是國內政治停滯的表現,更是一個國家未來可能衰敗的前兆。正如許多歷史事件所示,只有那些敢於面對現實,及時調整自身策略和政策的國家,才能在世界歷史的洪流中保持競爭力和活力。統治集團如果繼續抱持我死後哪怕洪水滔天的態度,最終可能導致整個國家的災難性後果。

故此,對任何一個國家而言,適時的變革不僅是社會發展的需求,更是歷史進程中不可或缺的選擇。缺乏改變意願的統治集團,最終只會帶領國家走向一條無法回頭的衰敗之路。


歷史的選擇

面對國家未來的命運,變革與衰亡是歷史不斷呈現的兩個選擇。透過觀察歷史長河,我們看到,那些能夠及時進行自我革新,解決累積矛盾的國家,往往能夠開創更加繁榮的未來;而那些停滯不前,拒絕改革的國家,最終只能走向衰敗。

改變的醞釀,展現了兩種可能性:一是透過解決內部矛盾,實現社會的和諧與進步;二是因拒絕改變而導致國家動力的枯竭,甚至崩潰。無論是歷史的教訓還是現實的挑戰,都告訴我們,面對不斷累積的社會矛盾和經濟問題,改變不僅是一種選擇,更是一種生存的必然。

因此,對於統治集團和社會各界而言,正視變革的迫切性,變得特別關鍵。我們不能等到危機爆發,社會撕裂無法修復時才開始行動。變革的時刻應在問題初現端倪時,勇敢地採取措施,以避免問題的惡化,確保國家的穩定與發展。

歷史的車輪在滾滾向前,每個時代的選擇都將影響未來的軌跡。在變革與衰亡的岔路口,選擇勇敢面對改變的道路,無疑是對國家、對人民、對歷史負責的態度。因此,讓我們共同努力,推動必要的社會變革,邁向更光明和希望的未來。



1950年,擺攤大爺接到毛主席親發的委任狀,納悶:主席怎知道我?

中國領土爭議深度解讀:歷史根源與外蒙古危機的深遠影響

俄羅斯應對外困的三大巧招:歸還外東北,助外蒙回歸,摒棄海參崴

俄羅斯希望哈薩克和烏茲別克不向烏克蘭提供俄羅斯武器

⁡松祚談樓市:房價下跌趨勢或將延續,市場調整呼喚理性應對

「鐵道遊擊隊」隊長的原型是誰,建國後授什麼軍銜,最終結局怎樣

1930年代末,中國東北已淪陷,日軍的鐵蹄逐步侵蝕至華北平原。山東省,位於東北與華北的交界處,自然成為日軍的下一個目標。 1938年,日軍大舉進攻山東,意圖完全控制這項戰略要地。在這一時期,山東的普通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但就在這樣絕望的背景下,一支特殊的力量在民間悄然興起——鐵道遊擊隊。他們利用熟悉的地理和鐵道優勢,幹擾和破壞日軍的物資運輸,成為抗日戰爭中不可忽視的力量。

1939年的春風並未能帶來山東棗莊平民的寧靜。鐵道旁,洪振海正與幾位隊員蹲在草叢中,目光緊緊盯著遠處鐵軌​​上行駛的日軍列車。

「計畫明白嗎?」洪振海低聲問道,目光如刀,切割著夜色。

「明白!等訊號,一齊行動。」隊員小李回應道,手中緊握著簡易的炸藥包。

洪振海點了點頭,目光再次轉向鐵軌。列車漸近,他的心跳幾乎與列車的轟鳴同步。這不僅是破壞行動,更是一場生死考驗。列車臨近,洪振海猛地站起身,手中的紅旗猛地一揮──這是行動的訊號。

炸藥包飛向鐵軌,隨著一聲巨響,火光沖天,列車驚慌失措地停了下來。洪振海率領隊員迅速衝向列車,與驚慌失措的日軍展開激烈戰鬥。槍聲、吶喊,混雜著硝煙的味道,充斥在寒冷的夜空。

戰鬥持續數分鐘,日軍因完全沒有預警,損失慘重。洪振海指揮隊員迅速轉移,搶走了日軍的物資,並成功撤回山林。

「隊長,這次我們得到了不少藥品和彈藥。」小李喘著氣,將一箱箱物資擺在洪振海面前。

洪振海點了點頭,但眼中的火焰並未因此而平息。 "這些都是暫時的,我們要的是長久的和平。"

戰鬥和破壞後,洪振海並沒有閒下來。他以礦工的身份,深入敵營,收集情報。每一次出入敵營,都是與死神擦肩而過。但他從未有過畏懼,因為他深知,這些情報對抗日戰的勝利至關重要。

1941年冬,洪振海透過可靠的線人得知,日軍將在棗莊設立一個重要的情報站。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他決定親自行動。

深夜,洪振海帶領精心挑選的隊員潛入情報站。他們輕手輕腳地穿過嚴密的警衛,成功安置了炸藥。當他們悄無聲息地撤離,遠處傳來了爆炸聲,火光沖天。

戰鬥和破壞行動一次又一次展現了洪振海的英勇和智慧,但每一次行動後,他總是靜靜地坐在山林中,望著星空,思考著未來。

「我們是遊擊隊,我們是山東的鬼魂,我們用生命保護這片土地。」他在隊伍中這樣說。

隨著1945年的到來,世界局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日本終於投降,抗日戰爭取得了勝利。洪振海帶領的鐵道遊擊隊功不可沒,他們的故事成為了傳奇。

戰後,洪振海被授予高級軍銜,成為人民的英雄。他的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他始終沒忘記那些戰鬥的日子。他常常回到曾經的戰場,靜靜地思考,回憶那些艱難而又光榮的歲月。

洪振海的故事不僅是一段歷史的記憶,更是一種精神的傳承。他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什麼是責任,什麼是犧牲。每個時代都可能有自己的戰爭和挑戰,但洪振海的精神,那種為了正義不惜一切的精神,將永遠激勵我們前進。在今天這個和平繁榮的時代,回顧洪振海的生平,不僅是對歷史的回味,更是對未來的思考。如何在不同的生活環境中保持正義和勇氣,可能是他留給我們最寶貴的遺產。



武打明星孟海經典作品大盤點,演技與武術並重!

守護藍天精靈,濟南動物園開辦愛鳥週宣傳活動

重慶兩女子穿和服後續:身分被扒,跳舞動機竟是為了討好榜一大哥

1950年,擺攤大爺接到毛主席親發的委任狀,納悶:主席怎知道我?

果然視頻丨紀委通報典型問題!崔洪剛三個"違規"

劉備一生錯過的3位帥才:能力與才華都不輸諸葛亮,他們是誰

眾所周知, 劉備 是 蜀漢 的開國皇帝,也是三國時期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歷史人物,人生可以說是從微末到輝煌的縮影,也是坎坷與奮鬥的代名詞。 劉備出身於 涿郡 的,雖然聲稱是漢室宗親,實際上卻是一個布衣百姓,他的家境貧寒靠著織席和販鞋為生,然而這樣的出身並沒有阻礙他心中那份對榮耀的渴...